1.产品标准号q02a3211s是什么油

2.调和油好不好?

3.调和油好还是纯的食用油好?

4.花生里油量的成分是多少?

5.大豆色拉油商品归类编码

国家最新调和油的标准_新国标食用调和油价格

食用油产品标准号Q/02A3209S其实是中粮福临门食品营销有限公司的菜籽油(油菜籽油)的企业标准,最新标准号是Q/02A3209S-2020版本。

Q/02A3209S标准是没有问题的,是合格的,更是优良的,原引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关于对 2020 年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 评估结果公开征求意见的函中的名单,Q/02A3209S标准赫然在列,具体详见网页链接官方信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粮食和储备局通过征集评估机构进行严格评审、组织检测机构进行抽检复核等规定程序,形成了这份2020年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所以可以肯定的是,Q/02A3209S菜籽油标准是更胜一筹的,是值得奖励的。

产品标准号q02a3211s是什么油

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食用调味料之一,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目前市面上油的种类繁多,包括有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棕榈油、葵花子油、大豆油、芝麻油、亚麻籽油、葡萄籽油、核桃油等。那么面对如此多种类的油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和选择呢?它们之间有优劣之分吗?本文将针对油的一些常识进行总结分享,以供参考学习。

认识脂类、脂肪、脂肪酸

为了更好理解各种油的差异及营养价值,本章节先分享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脂类:人体六大必需营养素之一(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水和矿物质)。包括脂肪和类脂。

脂肪:又称为中性脂肪或甘油三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通常所说的脂肪包括脂和油,常温下呈固体状态的称为?脂?,多存在于肉类的皮和肥肉中,在日常饮食中应该避免此类食物摄入过多;呈液体状态的称为?油?,在鱼类及植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日常食用的动物油、植物油,如猪油、菜油、豆油、芝麻油等均属于脂肪,也就是说日常的食用油就是脂肪。

脂肪酸: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甘油三酯)的主要成分,组成天然脂肪的脂肪酸种类很多,由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一、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会增加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而使血液变得粘稠,注意不要摄取过量。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肉类、黄油等。

二、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两种。能减少血液中多余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1、单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能在人体内合成,主要包括n-9系列的油酸,能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因为油酸不易氧化,推荐大家食用含有油酸的食用油。富含油酸的食用油有橄榄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等。

2、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在人体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属于必需脂肪酸,主要包括n-6系列的亚油酸、n-3系列的a-亚麻酸。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鱼贝类、大豆、植物油等。

其中亚油酸能降低血液胆固醇和血压,需要有意识地摄取但注意不能摄取过量。富含亚油酸的食用油有红花油、大豆油、芝麻油等。

a-亚麻酸具有预防高血压等作用,需要有意识地摄取,富含a-亚麻酸的食用油有紫苏油、亚麻籽油等。

食用油中的脂肪酸

天然食物中含有各种脂肪酸,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

一般来说,动物性脂肪如牛油、奶油和猪油比植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

动物性脂肪一般约含40%-60%的饱和脂肪酸,30%-5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少。

植物性脂肪约含10%-20%的饱和脂肪酸,80%-90%的不饱和脂肪酸,多数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

常用的食用油中主要脂肪酸组成表(食物中脂肪总量的百分比)

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反式脂肪酸,它存在于牛奶等乳制品中,对人体没害;另一种是非天然的反式脂肪酸,是经过人工处理产出的,如人造黄油,这类反式脂肪酸人体却没有好处,是人类健康的杀手。我们在购食品时一定要留意其食品标签配料表中是否含有植物黄油、植物奶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脂末之类的字眼,这些其实都是反式脂肪酸的代名词。我国早在2013年就开始实施食品营养新国标,其中就要求反式脂肪酸含量必须在食品标签中标注。

哪种食用油最好?

每种食用油中含有的脂肪酸及其比例是不一样的。根据上面的章节我们知道各种脂肪酸的功效价值,正确的摄取方式应该是均衡地摄取种类脂肪酸,因为合理的比例能有效预防生活习惯病。

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虽然有很多益处,但易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因而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等物质,对细胞和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此外n-3多不饱和脂肪酸还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在考虑脂肪需要量时,必须同时考虑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三者间的合适比例。

摄取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理比例应为3:4:3

因此这里提倡没必要去纠结哪些食用油最好或更好,我们应该经常去更换烹调油的种类,使用多种植物油,避免长期使用一种单一的植物油。

常见食用油的正确烹饪方法

1、花生油

花生油的热稳定性比大豆油要好,适合日常炒菜用,但不适合用来煎炸食物。

2、大豆油

大豆油的热稳定性较差,不宜用来高温煎炸,最好用来做炖煮菜。

3、橄榄油

橄榄油可以用来凉拌、做汤,炒菜和炖菜,甚至油炸食物都没有问题。

4、葵花籽油

葵花籽油一般炒菜没有问题,但不适合爆炒以及煎炸。

5、芝麻油

芝麻油只能用于凉拌、蘸料,或者做汤时添加。

6、玉米油

玉米油不适合高温烹调,最好用来炖煮菜或凉拌菜肴。

7、菜籽油

菜籽油适合多种烹饪方式煎、炸、炒、烧烤等均可。

8、猪油、黄油、牛油

猪油、黄油、牛油等饱和脂肪酸占比很高,也称为饱和型食用油。它们的热稳定性好,耐热性高,常用于加工面点、煎炸食品等,能使食物具有酥脆的口感。

常用食用油的饮食窍门

1、维生素C和油一起摄取时,能够有效防止氧化

作为油脂类主要成分的脂肪酸,一旦接触空气就会加速氧化反应,产生过氧化脂质。过氧化脂质是一种危险因素。但维生素C对此有着很好的预防效果。维生素C能防止油的氧化,所以在烹饪时可以在油炸食品中加入柠檬汁和柚子汁。

2、合理搭配维生素E和脂质,能促进维生素E的吸收,提升抗衰老的效果

将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搭配脂质同时摄取,能显著提高身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E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防止细胞老化,具有抗衰老的效果。维生素E还具有防止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的作用。

3、平时使用的食用油最好选择不易发生氧化的植物油

橄榄油、芝麻油、葵花籽油、玉米油以及菜籽油等植物油相对来说不容易发生氧化,建议大家将此类油作为食用油。基本上2~3个月可以用完一瓶。注意密封保存,避免空气进入。

4、购买食用油建议选用小瓶装,避免大桶装油

因为大桶油食用时间长,会更多地接触空气,容易加速其氧化导致油脂酸败,另外一方面容易出现长时间食用同一种单一的油脂,不利于健康。

调和油好不好?

对各种食用植物油比例标注要求,生产者可在配料表中或配料表的临近部位使用不小于配料标示的字号,选择a.大豆油(50g/100g)、玉米油(30g/100g)、菜籽油(20g/100g);或b.大豆油(50%)、玉米油(30%)、菜籽油(20%);或c.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添加比例为5:3:2等3种方式中任意一种或其它类似表意相同的标示方式,标注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并且对于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许相对误差为±10%,对于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许相对误差为±5%。以上,符合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相关规定要求即可。

对标签标注的新要求意味着,届时,市场上看不到标称“橄榄调和油”“大豆调和油”的油品,取得代之的是标称“食用植物调和油”的油品,然后在配料表中注明橄榄油、大豆油的比例。

大豆油特征指标里删除了对折光指数、碘值、皂化值、不皂化物指标的要求,脂肪酸组成中增加了月桂酸指标,规范了脂肪酸名称,将棕榈一烯酸更改为棕榈油酸。新国标新增的月桂酸(C12:0)是一种饱和脂肪酸,常见于棕榈油和椰子油中,新国标限定月桂酸含量≤0.1%,新增该指标有利于避免低价油品掺入高价油品以次充好,能够作为鉴别纯正大豆油的真伪的重要参考。

花生油和葵花籽油特征指标里删除了对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不皂化物指标的要求,脂肪酸组成中删除十四碳以下脂肪酸指标,规范了脂肪酸名称,将棕榈一烯酸更改为棕榈油酸。

调和油好还是纯的食用油好?

调和油没有什么危害。

种调和油之所以能够被定义为“调和”,在于它的营养平衡、广泛,营养之间不会相互干扰、破坏,所以又被人们看作是“平衡油”、“和谐油”。

其次,选择适合自己健康的食用油,关键得看其中的营养搭配比例。食用油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必需的脂肪酸,能量供机体代谢、活动需要,而脂肪酸而有更加广泛的用途,机体离不开这两种物质的参与。

花生里油量的成分是多少?

调和油好,调和油是一个很好的实现合理搭配的方法。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调和油是用多种经精炼的油脂调和而成。因为精选多种植物油调和而成,所以营养更丰富。同时,每种油又各有其营养特点,能分别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更适合全家人食用。

因为在生活中选择单一用油不健康,吃油也要多样化。脂肪酸的合理搭配与食用油的选用有很大关联。受饮食习惯及地域影响,很多家庭长期食用同一种类的植物油。但是单一油种的脂肪酸构成不同,营养特点也不同,长期食用单一油种很难做到脂肪酸的合理搭配摄入。

正如食物要搭配吃才合理健康,食用油同样也应多样化并合理搭配。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等随机混合在一起,或是这周吃花生油,下周吃菜籽油,这些做法其实都是不够科学的。提倡吃油多样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脂肪酸合理搭配,这样做也只是单一油的混合和轮换,根本无法真正做到食用油脂肪酸合理搭配。

扩展资料:

挑选食用油,其实选购食用油是有诀窍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颜色:同一品牌的油,颜色相差无几,如果两桶一样牌子的油颜色差异明显,说明油的质量有问题了。不同品牌、原料的油颜色不相同,购买时注意区别。品质好的豆油为深**,一般的为淡**;菜籽油为黄中带点绿或金**;花生油为淡**或浅橙色,棉籽油为淡**等。

2、看有无沉淀物:高品位食用油无沉淀和悬浮物,粘度较小。

3、看有无分层现象:若有分层则可能是掺的混杂油。

4、闻气味:打开油桶盖后,油的芳香会扑鼻而来,香气纯正的是好油,如果有其它异味说明油有问题。可以用手指沾一点油,抹在手掌心,搓后闻其气味,能进一步辨别油的味道。

人民网-吃油多样化才健康 如何挑选好的食用油?

大豆色拉油商品归类编码

花生调和油到底含有多少花生成分?

“这花生调和油里面究竟含了多少花生油,怎么没有成分含量比例呢?”日前,钟女士在海口一家超市买食用油,手里提着一桶花生调和油,找遍了桶身都没有搞清楚这桶花生调和油里究竟含有多少花生成分。记者访了解到,价格差异大,所含成分八九种,却不标明所占比例,目前,海口市场上的花生调和油,让消费者犯迷糊。

花生调和油不标明含量

走进海口食用油销售点,消费者随处可见市场上销售的各类食用调和油,与其他调和油相比,花生调和油价格略贵一些,但是奇怪的是,无论是知名品牌,还是小品牌花生调和油,均未在外包装上标明花生含量。

据调查,目前市场上几乎每个食用油品牌都有带“花生”字样的调和油。在这些牌子的调和油中,桶上出现“花生”、“浓香花生”、“特香花生”字样的频率较高。记者拿着几种花生调和油的产品说明查看,发现这些花生调和油的标签上都草草列出花生、大豆、玉米等原料名称,究竟每种原料成分含量多少并没有标明。

“这里究竟有多少花生油和大豆油?”面对记者的疑问,销售人员一般都回答说不清楚。

“如果一桶花生调和油里多数掺便宜的豆油,只有少量花生油,怎么鉴定?”对此,销售人员则表示“这不可能”。 访时,一位消费者说,厂家只在包装上说明了花生调和油所含的配料成分,根本没有说明各种配料所含的比例,消费者用肉眼根本看不出里面含了多少花生油,又没有办法自己检验,被无良商家忽悠也无可奈何。

调和油成分配比讳莫如深

市民曾女士近日在海口东门市场买了一桶便宜的小品牌花生调和油,可是,炒菜时却闻不到花生油的香味,她怀疑她买的花生调和油名不副实,商家“挂羊头卖狗肉”,可是,没根没据的,不好投诉。

花生调和油里到底含有多少花生油?这个问题只有厂家心知肚明。某知名品牌食用油海南代理商说,调和油的成分配比在业内一直是讳莫如深的,由于缺乏国家强制标准,长期以来调和油市场比较混乱,品质参差不齐。一些大品牌食用油厂家比较注重品牌,一瓶5升装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一般在1.67升以上。但是小品牌厂家的花生调和油所含花生比例就没个准儿了,可能一桶里面加上一勺甚至是一滴花生油,也称是“花生调和油”。

该人士称,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追求更大利润。因为相对菜籽油和大豆油而言,花生油的成本要高得多,因此在配比时,花生油比例越低,成本就越小,利润也就越高。食用调和油冠上“花生”两字,售价要比一般调和油贵上十几至二十元,食用油生产企业把调和油带上“花生”,其实都在打擦边球。

新标准要求标明含量百分比

据了解,目前,国家对花生油的标准有严格要求,符合国标的花生油只有三种级别:二级油、一级油和浓香。记者从海南省质监部门了解到,关于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已于去年公布,新标准不久将要出台,届时可望改变消费者选购调和油的茫然局面。

海南省质监局有关人士透露,在调和油的新国家标准中,提出了食用油要标明产品配方与比例,要在包装标签上标明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等油种占调和油总体含量的百分比。此外,其他成分的名称与含量也必须标出。冠名调和油中的冠名油含量不得少于1/3,如花生调和油,其花生油占比必须超过1/3。

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如果出台,消费者在购买调和油时通过标签就能对油品配方一目了然,对厂家来说会形成较大压力,因为在比价效应下,同样冠名的调和油成本更加透明,这样将可有效地遏制部分厂商的不规范行为。

大豆油的产品标准号是Q/HHK0052S。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2716-2018)是对《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2005)和《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GB7102.1-2003)的整合修订。

与原标准相比,新修订的植物油国标主要变化包括:完善了术语和定义、删除了煎炸过程中植物油的羰基价指标、修改了酸价和溶剂残留指标、增加了对食用植物调和油命名和标识的要求等。专家表示,新国标经历了10多年的大量基础性检验检测和评估过程,是目前食用油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准。于2018年12月21日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