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买前必看? 10个关于新能源车你不知道的事

深圳2020油价_深圳油价最高价钱

A. 英国天然气国际有限公司

深圳市太子路1号13层13IJ

B. 深圳市亚威华天然气设备... -

深圳罗湖区松园路88号景园大厦19C

C. 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

深圳市深南大道4001号时代金融中心10-11层

D. 中油五洲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深圳市嘉宾路彭年广场3006室

E. 燃气楼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西路与景田路相交处

嗯 做个借鉴,希望可以帮到你 !

买前必看? 10个关于新能源车你不知道的事

 摘要

 上周公布了2季度经济数据,紧接着21世纪等媒体报道央行窗口指导一级交易商、额外增加MLF额度买入中低等级信用债,而在周末一行两会集体发布了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监管尺度有所放松,而市场也闻风而动,当天股市大涨债市大跌,这是不是意味着痛苦的去杠杆不做了,要重新开闸放水呢?

 客观来说,目前的政策确实存在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

 最直观的压力来自于经济增长。2季度GDP增速降至6.7%,重新降至16年以来本轮经济反弹的最低点,在过去10年当中仅高于金融危机时09年1季度6.4%的增速。

 从三驾马车来看,均在减速。其中代表外需的出口增速从17.6%降至12.3%,内需中的投资增速从7.6%降至5.2%,消费增速从9.8%降至9%,而且无论投资还是消费增速都是多年新低。

 从生产法来看,2季度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增速居然有所反弹。但是服务业的回升主要归功于三大行业,交运仓储、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业,前两者的回升还好理解,一个代表物流行业、一个代表移动上网,都有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业增速的回升有点不合逻辑,因为金融业做的是钱的生意,但明显到处都缺钱啊,货币和融资增速都在大幅下降,金融业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

 这其实说明目前除了部分新经济还在增长,大部分靠货币驱动的传统经济都在减速。

  二是债务违约激增。

 今年上半年,债务违约风险明显增加。

 从债券市场来看,到目前为止债市新增13个违约主体,而17年全年只有12个违约主体,违约主体数量测算的信用债边际违约率为0.5%,远高于去年的0.29%。截止目前债市违约未兑付的本金大约800亿,占17万亿信用债存量的比重也约在0.5%。

 而且从违约企业类型来看,只有7%是地方国企,而民营企业比例高达74%,其余19%的所谓中外合资企业其实也是民营企业,民企是债务违约的重灾区。

 而从P2P行业来看,6/7两月爆雷的平台超过100家,多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后蔓延至北京和深圳,其中不乏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月均问题平台数量创下最近一年半以来的高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外,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告质押股票存在强平或者面临强平风险。

  去杠杆导致信用收缩。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有关。

 经济增长和债务偿还都需要钱,而代表全社会融资的最重要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社融为9.1万亿,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万亿,6月末的社融余额增速降至9.8%,创下03年有数据以来的新低。

 而社融增速还不足以代表真实的融资变化,因为融资以及很多其他的影子银行活动不在社融的统计当中,所有的融资都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进行,因此我们不妨看一下银行的总资产。截止今年6月份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257万亿,同比增长仅为6.9%。

 而按照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目前全社会的平均融资成本高达7.6%,这已经远高于银行的资产增速,说明目前的融资增速已经保证不了存量债务的利息偿还,必然会带来债务违约风险以及经济下行压力。

 问题是,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看来,要解决信用收缩的问题,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办法:

  一是靠央行放水。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今年做的事情已经不少了。

 首先,货币政策其实已经做了调整,6月份货币政策例会表态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明显不同于以往讲的“合理稳定”,已经暗示了货币政策转向了中性偏松。

 从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3次定向降准,累计释放2.3万亿基础货币,相比于央行35万亿的总资产,这一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

 而针对信用市场的冻结,央行还创设了MLF抵押品机制,鼓励公开市场交易商购买低等级信用债,并可以从央行手中换取流动性。

 从效果来看,其实已经有一些了。比如在货币市场,目前7天回购利率R007已经降至2.7%,比去年末3.7%的高点下行了100bp,已经降至16年末的低位水平。而在信用市场,上周AA级企业债利率也终于开始下降。

  放水没有未来、举债没有空间。

 但是,如果还是靠央行大水漫灌,其实是没有未来的。

 在08年之后,我们已经经历过三轮超级宽松周期,央行分别在08年、12年和15年放松了货币政策,从结果来看,确实在随后的一年都出现了经济的反弹,但是都不可持续,结果是货币越来越多,债务越来越高,地产泡沫越来越大。

 而且放水要想有效,必然是发动经济主体再度举债。但是在经过三轮举债之后,经济的总负债和GDP的比值已经达到历史顶峰的250%,其实已经没有举债空间了。

 很多人说250%的负债率也不算多,人家日本的负债率都400%了,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确实负债率多高是顶没有定论,但是首先不能跟日本比,因为日本是个特例,除了日本以外的负债率基本都在300%以下,比如美国也只有250%左右,和我们基本相当。另外,我们其实不应该和发达比,因为发达是高社会,而中国是发展中,而BIS数据显示发展中的平均负债率只有175%,比如印度是128%,巴西是141%,以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负债率已经太高了。

 如果把中国三大经济主体分拆来看,目前负债率最高的是企业部门,其负债/GDP高达159%,处于全球最高位,未来只能去杠杆,没有举债空间。

 而居民部门负债/GDP也达到55%,虽然貌似低于美国等80%-100%的水平,但考虑到中国居民占GDP分配的比例远低于美国,用居民部门负债/居民收入衡量的中国居民负债率已经接近100%,和美国已经差不多了。

 最后看上去唯一能举债的是部门,目前中国部门直接负债/GDP的比值大约为36%,但是这只统计了国债和地方债,没有考虑到以地方融资平台、PPP、政策性银行、社保和医保资金压力等形式存在的大量隐性负债,这其实说明的举债空间也没有那么大。

 目前,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接近18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6万亿美元,比美国还多一倍。而在20年以前,中国的M2只有10万亿人民币,不到美国的一半,如果我们老是不停放水,别人不停紧缩,那么汇率该怎么办呢?

  可以降准,不要降息;可以宽货币,不要宽信用。

 客观来看,我们认为这一轮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还是和以往有明显区别。

 以往三轮放水,央行都是降准、降息一起来。降准相当于宽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而降息相当于宽信用,刺激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而这一次我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避免信用冻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再度刺激经济和地产泡沫。因此适当的定向降准是可以理解的,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能力。而且目前中国大型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依然高达15.5%,而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只有6%,这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存在巨大的下调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尽量不要降息,因为这相当于对地产泡沫火上浇油。而且目前中国的基准利率只有4.35%,处于过去几十年的最低点,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下调空间。

 因此,只要央行坚持使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去主动降低利率,就和以往的全面放水不太一样。

  二是靠监管放松。

 这一次的信用收缩,源头其实就在于去杠杆下的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全面规范。

 从12年到17年,商业银行的资产从120万亿将近翻一番到250万亿,这背后的主要其实是影子银行,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还有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帮助银行逃避表内资本监管,从而使得货币超发。

 而从17年开始,随着资管新规的起草、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影子银行先后开始萎缩,最终导致了社融当中非标融资的全面下滑,从而拖累了社融增长。

 因此,如果金融监管放松,确实是有助于缓解信用紧缩。而在上周末(7.21-7.22)三部委发布的资管新规细则,确实在监管尺度上有所放松,因此市场的反响也特别热烈,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不想过苦日子。

  去杠杆节奏放缓,绝非再度加杠杆。

 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理解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内将影子银行全部都关掉并不现实。所以资管新规给各家银行留出了两年半的缓冲期,同时在操作上给各家银行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说自己来掌握影子银行的回表节奏,老产品清不掉的可以暂时续作,新产品在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配置非标资产。

 但是,去杠杆节奏放缓,绝对不代表再度加杠杆。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业务,而在出台的细则当中通道业务依然被严令禁止,同时打破刚兑的方向也没有变化,因此影子银行也不会死灰复燃。央行明确表示老产品的规模必须控制在《指导意见》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之内,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底,其实只是减缓了影子银行的萎缩节奏,而不是重新大力发展影子银行。

 过去影子银行发展失控导致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这样的错误相信我们不会再犯了。

  三是靠财政发力。

 其实除了靠央行放水、监管放松之外,靠财政发力也可以缓解信用紧缩。

 财政一方面通过税收从经济当中收钱,另一方面通过支出把钱花出去。因此财政拿的钱越少,花的钱越多,经济当中的钱也就越多。

 而财政花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过去三轮经济减速周期当中的做法,包括09年、12年和15年,都能观察到财政支出实际增速的明显回升,以及财政赤字率的明显扩大。

 而当前要改善信用收缩,其实也可以考虑再度增加财政赤字率,这其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财政发力的副作用应该远小于货币放水。

 而且可以改变财政花钱的方式,从加大财政支出转变为减少财政收入,也就是加大减税的力度,而且一定要实打实的减税。

 这几年一直在鼓励减税降费,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增长来看,我们的税收增速是14.4%,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16.6%,企业所得税增长12.8%,个人所得税增长20.3%,其中没有一项低于10%的GDP名义增速。

 如果税收增速和经济增长相当的话,上半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还有个人所得税就分别多交了1900亿,600亿,以及700亿,合计多交了3200亿。这说明我们居民和企业的真实税负水平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在大幅上升。如果把这部分多交的税退给实体经济,那么全年就可以减税6400亿,直接拉动0.8%的GDP增速。

 而且我们看美国的经济、股市不断上行,其实货币还在收紧,就是靠减税在激发经济的活力,这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央行层面的政策值得肯定,货币定向宽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并未直接降息刺激经济。

 而金融监管政策只是尺度调整,放缓了去杠杆节奏,让影子银行平稳关闭,从而让去杠杆更可持续,但绝非重新发展影子银行再加杠杆。

 而真正该做的绝非央行放水、放松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失控、货币超发其实是我们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如果还是饮鸩止渴,可以缓解一时之痛,但换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真正该做的应该是财政减税,而且是大力度、真心实意的减税,减税的标志至少应该是明显的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而且减税的好处有很多,可以直接减轻居民和企业的负担、而放水举债其实是加重了实体的长期负担,减税也可以稳定经济增长,而且把钱从还给实体经济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用好了真的是一石多鸟。

 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货币的定力,加大减税的魄力,这样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组合。

  一、经济:下行持续承压

  1 )需求依旧低迷。 7月中上旬主要37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8.8%,降幅比6月的-19%明显收窄,但其中三四线城市销量降幅仍高。7月前两周乘联会乘用车零售、批发增速分别为-12.9%、-14.3%,显示汽车销售依旧低迷。

  2 )工业继续减速。 7月中上旬6大集团发电耗煤同比增长11.3%,增速与6月份基本持平,但7月中旬发电耗煤增速大幅降至3%。7月前两周全国高炉开工率比6月明显下降。均显示7月工业在继续减速。

  3 )经济下行承压。 2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7%,从需求看,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明显下滑,从生产看,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的回升难以持续。2季度社融增速降至9.8%的历史新低,意味着下半年经济仍将承受持续下行的压力。

  二、物价:通胀压力减弱

  1 )食品价格反弹。 上周菜价反弹,猪价大涨,食品价格结束5周下跌,环比上涨0.8%。

  2 ) 7 CPI 小降。 7月以来菜价、猪价先跌后涨,截止目前7月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环别下跌1.1%、2%,预测7月CPI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6%,7月CPI小降至1.8%。

  3 ) 7 PPI 回落。 7月以来钢价高位震荡,煤价油价见顶回落,截止目前7月港口期货生资价格环比持平,预测7月PPI环比下跌0.1%,7月PPI同比见顶回落至4.4%。

  4 )通胀压力减弱。 2季度虽然PPI小幅反弹,但CPI明显回落,整体物价仍在继续走低,2季度GDP平减指数降至2.8%,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PPI已经见顶,后续回落幅度将加快,而CPI将继续保持低位,这意味着后续通胀压力仍将继续减弱。

  三、流动性:货币维持宽松

  1 )货币利率小升。 上周货币利率R007小升8bp至2.69%,R001上行14bp至2.5%。DR007上行2bp至2.65%,DR001上行15bp至2.46%。

  2 )央行大幅投放。 上周央行操作逆回购5800亿,逆回购到期400亿,逆回购净投放5400亿,国库现金净投放700亿,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6100亿。

  3 )汇率继续贬值。 上周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兑美元走弱,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贬至6.79、6.78。

  4 )货币维持宽松。 上周央行发布关于资管业务的《央行通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新规》细则,其中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原则并未改变,但在标投资、压缩节奏、计价方式等方面较市场最悲观预期有所放宽。我们认为在信用收缩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将保持宽松格局,而金融监管尺度的放宽也有助于改善信用冻结,但不会改变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大方向。

  四、政策:加大信贷投放

  1 )国税地税合并。 院发布《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国地税由分设向合并改革有利于提高运行效率,提升纳税人便利度,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治理现代化。

  2 )央企重组整合。 央企重组整合仍被国资委列入下半年重点工作。国资委表示,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打造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大型邮轮、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发展平台,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整合,加快推进免税业务、煤炭码头等专业化整合,提升配置效率。

  3 )加大信贷投放。 银保监会表示,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利率明显下降。

  五、海外:特朗普点评美联储,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1 )特朗普点评美联储。 特朗普上周接受CNBC访时说,他没有为美联储加息“激动”,每次经济走强联储就要再次加息。特朗普评价鲍威尔今年出任美联储,称他在联储委任了一个很优秀的人。但他认为联储加息可能干扰美国经济复苏,称担心加息的时机可能不好,在日欧央行都保持货币宽松时,加息可能会让美国处于“劣势”。

  2 )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上周鲍威尔出席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听证,重申当前最佳途径就是保持渐进加息,很难预料当前贸易讨论的结果,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大致均衡,FOMC意识到加息太快或太慢的风险。

  3 )特朗普指责欧盟操纵汇率。 上周特朗普称,欧盟等一直在操纵汇率,并降低利率,而美国在加息,美元也变得越来越强。其讲话过后美元指数走低。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已经大幅上涨近5%。

  4 )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看多美国经济。 上周三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周三对经济发表了乐观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将大大高于过去10年的常态,现在的经济增速是3%,两个季度后可能达到4%,而且未来还将出台更多的减税措施。

易车原创 目前对于新能源车主群体大致有着两种,一种是“开过新能源车就回不去”类型,另外一种则是“早知道还是买油车好了”。我们时常都会在网上看到这两种言论,归根结底还是选择新能源车或者燃油车时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电车的优势没体会到,糟心的事却不少。

鉴于最近油价连续上涨,就连我父亲这类年长的人群都在考虑要不要买混动车或者电车了,所以这篇10个新能源车买前应该知道的事情就是为这群不太了解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们准备的。

01 常见的新能源车型有哪些?

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后面两种以及太阳能汽车目前在市面上十分少见,所以常见的新能源车型就是指的混动车型和纯电动汽车了。

其中,混动车型也有多个技术路线,但均具备电机+发动机+电池的组合,通过利用各自的高效区间来达到节省燃油或者提升动力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有着成熟的混合动力汽车售卖的品牌有本田、丰田、比亚迪等,不过吉利、长城、奇瑞等自主品牌也都有着自己的混合动力技术,总体来说,混合动力车型相比同级别燃油车,在同等里程下能节省约50%左右的燃油。另外,混动汽车中有一类特殊的插电混动车型,具备较大容量的电池,可在支撑中等距离的纯电模式行驶,进一步降低后期费用。

纯电动汽车细分市场的品牌和选择会更多一些,且有着许多新兴品牌。目前纯电汽车品牌分为以下这几类。第一类为传统车企,例如比亚迪、大众、本田、丰田、BBA、凯迪拉克、吉利、长城等,均推出了1-3款纯电车型,比亚迪则是目前新能源产品阵容最为庞大的传统车企。

另外一类就是造车新势力,类似美国特斯拉、中国的蔚来、小鹏等车企。他们共通的特点是:成立时间较短、有着独特的品牌理念或商业模式,特斯拉去年在中国席卷32.1万辆的销量,而国内头部的造车新势力,如小鹏目前也有接近十万台的年销量。

02 纯电车型真实续航水不水?

对于想买纯电车型的朋友们来说,特别是年纪稍大的消费者,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电车的续航能缩水得这么厉害。

简单来说,咱们把纯电车的续航可以理解为工信部油耗。许多燃油车开不到工信部油耗那个数值,电车也达不到宣传续航,另外由于电车先天劣势受到温度影响较大,再加上没有变速箱结构,所以对于纯电车型来说,能耗最高的工况就是冬天+高速,最为合适的工况就是25°+低速,二者的能耗差距甚至能达到一倍。

另外,和油耗数据一样,电车的能耗也有不少方法可以掺水——匀速行驶、不开空调更低、暴力驾驶等等,所以如果不是明确地控制了大部分变量,所得出的数据也并不可信,销售嘴里的话就更别信了。(亲身经历某新能源品牌销售告知我续航700km的车,冬天能跑600km高速)。

有没有方法判断其实际续航呢?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电动车几种测试标准的文章,如果是NEDC数据,打7折是常见的真实续航,而WLTP大约为8折,不过目前咱们国家启用的是CLTC标准,在10度环境温度下的高速道路,真实续航大约为60-65%。基于这个折损率,如果你时常有着高速出行的需求,咱们尽量选择600km甚至700km宣传的车型,才能不太影响使用(实际上也不是没影响)。

03 厂家宣传的半小时快充能达到吗?

目前只要是不太廉价的电动车,基本都会支持快充,且在宣传时总会说30分钟充至80%电量,实际上许多车型只是由30%充至80%,这是由于这个电量百分比下充电速度是最快的,但是由80%-100%很可能需要半小时以上的时间。

另外,这也只是理论时间,如果气温太低或者太高,充电桩规格较低,都无法达成这个数据。所以如果你购买的不是以超级快充为主打卖点的车型,那么绝大多数车型来说充满电依旧需要一个小时以上。

04 购买纯电车的门槛是什么?

这个门槛当然不是说买车的首付,而是你想要体会到纯电动车低费用、省心省钱优势的前提是有门槛的,最直接的门槛就是能否安装私人充电桩。

无论是从准车主的角度还是媒体的角度,关注新能源车的人目前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没有充电桩最好别买纯电车。因为从各个角度来看,有没有私人充电桩对于纯电车使用体验的影响最为巨大。有了私人充电桩,每公里的用车成本只有燃油车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但是没有私人充电桩,纯电车甚至不会比燃油车省钱。

因为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第三方充电站在本身较高的基础电费的情况下,还需要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另外,相当一部分国家电网充电桩虽然价格不算贵,但是园区的停车费可不便宜,特别是对于上海、深圳、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来说。

没有充电桩,你需要找到一个离家近、人不那么多、停车便宜的第三方充电站,即使如此,也需要忍受雨雪天步行去拿车,或者购完物回家放东西再开车去停车场的不便。

而私人充电桩安装的前提是你需要有私人车位——一、二线的租房一族是不可能了,即使自己有房,有车位,也需要看看自家的小区是否有足够的资质能安装充电桩。

所以,购车之前先看看自己的硬件设施,不要听信4S店的偏颇之词。

05 新能源车究竟省钱吗?

既然谈到充电桩,咱们就来聊聊大家最为关心的费用问题。如果你有私人充电桩,确实能获得网上说的“百公里10块”的快乐日子,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新能源消费者们来说,他们往往只是为了获得新能源牌照,那么在第三方充电站进行补能就必不可少了。

我们以常用的第三方充电站APP为例,可以看到价格基本集中在1.1-2.3元/kWh之间,同时,目前基本没有充电进行停车费减免的优惠(六家中只有一家快充减免俩小时)。

我们以比亚迪汉EV标准续航豪华版为例,比亚迪汉EV能于30分钟左右由10%电量充至80%,标准续航版的电池容量为64.8kWh,NEDC续航为506km,实际城市续航大约在320-420km之间(根据气温),咱们取中间值370km。也就是说,30分钟能充入约45kWh的电量,充入的70%电量能支撑实际行驶370km的70%,也就是260km左右。

那么花销呢?我们以上述充电桩的平均值大约1.7元/kWh为例,充电费用约为76.5元,停车费用5元,合计81.5元,也就是0.313元/km。如果你是较晚回家,将车停在充电站一整晚,那么停车费用基本在20-40元之间,算上慢充10%至100%的充电费用(104.6元),那么你满电的使用费用将达到150元左右,约合0.5元/km。

没错,相比燃油车肯定是省钱的,和比亚迪汉EV同级别,价格也相近的帕萨特2.0T车型算上保养平摊的费用,每公里的使用费大约在1元,但我个人认为,油价不会总是这么高的,但电费已经算是较低的水准了,纯电车使用第三方充电桩要0.5元/km的使用费用,确实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省钱。

06 新能源车的保值率要考虑吗?

这个问题是阻碍许多人买新能源车的重点问题。咱们在这篇文章中也简单聊聊。首先,新能源车保值率过低,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新能源车型保值率确实低吗?我们以两个颇具代表意义的车型来举例。

首先是特斯拉Model 3,我们某二手车平台找到一款2020年4月上牌,行驶里程为2.1万公里的Model 3 2020款标准续航后驱升级版,当年的裸车价格为29.0988万元,在第三方二手车平台标价为20.61万元。

<img class="imgborder" sr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