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巴哥岛详细资料大全

2.油价回吐是什么意思

3.海湾战争和中东战争是一起的吗

中东250万桶石油价格_中东石油多少钱

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 其人

财富档案 美国企业界最具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称为“经营之神”、“之神”。在大学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后成为美苏贸易代理人,与东西方政界的***都有深厚交情,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有人称他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和平使者”,有人赞他是精通百业的“万能商人”,更有人惊叹他是有魔力的“商业精灵”。阿曼德·哈默,一位大学时代就成为百万富翁的美国商人,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友谊;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与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密切联系;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哈默的一生,似诗,如谜,更像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他的故事,就是一个时代风云的呈现。

20岁的冒险富翁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父是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父亲朱里埃斯·哈默是美国***的创始人之一,当过铸造工人,经营过药店和制药厂,后来又通过攻读医学学位成为一名医生。哈默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创新精神。

1917年,哈默进入他的父亲也曾经就学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习。当时,他的父亲一边行医一边经营制药厂,一心难以二用,致使药厂面临破产倒闭。这时,他要求颇有经商才华的儿子接管这家岌岌可危的药厂。

为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做大量的笔记,晚上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有了这个学习的“替身”,哈默就专心致力于公司的经营了。他改革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哈默终于把岌岌可危的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过来,雇员从十几人发展到1500人,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跨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就这样,20岁的大学生哈默完全依*自己的努力成为百万富翁。同时,他不但如期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全部学业,还荣获医学院荣誉学士会授予的金质纪念章,经商和学习两不耽误。

1920年6月,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一次医疗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作为美国***的创始人之一,老哈默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布尔什维克提供过必需品。这一突然变故,使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经过艰难的旅程,哈默终于来到苏联。战后的苏联百废待兴,哈默在乌拉尔地区考察时,看到了令人心酸的饥荒、疾病和死亡,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多少矿产急待开,多少珍宝急待出售,但由于出口贸易的道路不畅,人们只能守着宝山挨饿。哈默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种局面。他火速给哥哥发去电报,让他在美国购买100万美元的小麦运往苏联的列宁格勒港,以易货方式换取100万美元当地产的毛皮和矿产。

哈默的胆识受到了伟大领袖列宁的赞赏,但因为当时党内争论不休,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列宁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并与哈默建立了一种不寻常的友谊。接着,哈默联络了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查尔斯设备机械公司等30多家美国公司共同与苏联做生意,他被推为这些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同时,在列宁的过问下,他还担任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这使哈默在苏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1921年,哈默在莫斯科官方的报纸上看到苏联即将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这则新闻看过后,他并没有往心上去。但是,当他准备回国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苏联商店中的铅笔很少,而且价格很贵。这就是身边的财富呀!他决定兴办铅笔厂,尽管这个想法遭到了周围的朋友的强烈反对。但他向来坚持自己的想法,虽然本人并不懂得怎样制造铅笔,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他以高薪聘来技术人员,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结果第一年就达到了250万美元的产值。几年后,哈默不仅满足了苏联铅笔、钢笔市场的需要,而且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这家工厂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之一,给哈默也带来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哈默的巨大成就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一个年轻妇女为了在哈默的铅笔厂工作,把自己的求职申请递到了最高苏维埃那里。但是树大招风,报纸上也开始公开谴责哈默和新经济政策,哈默隐隐意识到,可能苏联要发生变化,自己也要离开了。

转战东西南北的战略商人

1930年,哈默回到美国,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活跃的日子,他得心应手,点石成金,涉及了许多领域,赚得了巨额财富。

当时,苏维埃对沙皇皇宫里抄出来的大批古董和精致的艺术品并不看重,贫困的人们也往往低价出卖家中的艺术品换钱123456口。哈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收购工作,时间一长,他竟成为这一行业的专家。当哈默把这些艺术珍品完好无缺地运到美国时,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人都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老古董不会有人愿意购买。哈默非常自信,他先后投资在纽约和洛杉矶建造艺术馆,并挑选精美的艺术品在国内各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很大轰动。他还精心印制了艺术品存货目录,分别寄给美国各著名百货商店的经理,并诚恳说明,愿以零售价40%的折扣将这些艺术品委托商店出售。随后,他又大张旗鼓地举行拍卖会,让自己的艺术品名扬天下,引来了无数顾客。

哈默从来都不会把自己局限于一个领域,在集中精力推销艺术品的同时,他得知罗斯福将会在全国推行新政,而原有的禁酒令也会被解除,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量将会猛增,酒桶也将会供不应求。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接着,他又从酒桶生产进入了啤酒生产行业,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哈默下一步要干什么,他随兴而为,但却百发百中。因为爱吃牛排,市场上却很难买到优质牛排,于是,他进入了养牛业,同样也获得了成功。后来,他还介入了广播事业。这些他都未投入很大的精力,哈默的直觉和魄力,加上他天才的经营能力和学习本领使他无往而不胜,成了商界的人物。

50年代中后期,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日趋严重。为了鼓励私人开石油,美国在加重对其他行业税收的同时,减免石油行业的税收。这一政策对一向富有冒险精神的哈默颇具吸引力,他又开始尝试投资石油业,尽管现在他已经是快退休的年龄了。

哈默首先接触的是当时处境十分艰难的西方石油公司。他答应借给该公司5万美元,条件是必须打出两口油井,如果油井出油,利润由双方五五分成。十分,西方石油公司打的两口井都出了油,而且含油量还很丰富。哈默喜出望外,抓紧时机购买了大量该公司股票,成为西方石油公司的最大股东,从此他又全身心地投入了石油事业。

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哈默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物色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跃上升到每股15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分庭抗礼了。

那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富饶的大油田,早已是号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却另辟蹊径,他把眼光投向了利比亚。

在别的石油公司放弃的没有希望出油的两块租借地上,哈默锲而不舍,终于在利比亚打出了一口日产原油7.2万桶的丰产油井,使利比亚人民为本国能出产石油而无比自豪。利比亚国王亲自接见了哈默,对他表示衷心感谢。接着,哈默又在干旱的库夫拉地区创造了奇迹——打出了人们日夜盼望的水井,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源。这一地区已经20余年没有下过一场透雨了,全国人民都把哈默当成了救星!利比亚国王甚至激动地要把自己祖先出生的地方命名为“哈默”。然而,哈默却拒绝了,他认为打出油井和水井,都是他事业的组成部分,能够与当地人民共享胜利的喜悦,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石油行业内,哈默的公司进去最晚,却最早出油。1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个大工业企业,成为紧挨着“七姊妹”的世界第8个最大的石油公司!

世界公民

哈默的一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9/10,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和平使者。

在苏联最困难的时期,他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并沟通了苏美贸易渠道的西方商人。由于他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都保持着友谊,便经常奔波于不同的国家传递和平信息、奔走于世界各国首脑之间进行私人外交活动。他曾设法促进美苏两国进行会谈,共同研究“星球大战”,共同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决定。

他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和平与会议”的发起者和赞助人。他经常慷慨解囊支持文化教育和社会事业。他创办癌病研究中心,担任3人癌症研究顾问小组。他亲自率领医疗小组,去苏联抢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

不仅如此,他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年访问美国期间,盛赞哈默当年对列宁的帮助,并邀请他到中国访问,希望哈默能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80高龄的哈默于当年便应邀访问中国,以后又多次来华,开始为中美贸易铺路搭桥。1982年,他与中国有关部门签订了山西平朔露天煤矿的可行性意向,并于1986年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当时最大的一项中外合资项目。此后,他的石油公司投标开中国海洋石油,成为取得中国近海勘探石油权的第一家美国公司。1982年3月,哈默把他珍藏半个世纪之久的艺术珍品带到中国,在北京举办了“哈默藏画五百年原作展览”,为中美文化交流打开一扇窗口。

像这样的事情,哈默做了很多很多,他一生捐赠出去的钱自己都数不清了,为犹太人,为反法西斯,为和平,为教育……他永远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1990年11月12日,阿曼德·哈默这本精彩纷呈的书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这位百战百胜的“经营之神”、走遍世界各地的公民因病逝世,享年92岁。

多巴哥岛详细资料大全

利比亚?

——白种人居住的地方?

--------------------------------------------------------------------------------

利比亚全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位于非洲北部, 北临地中海。①利比 亚一词源于希腊语,是"白种人居住的地方"之 意,以区别撒哈拉(黑种人居住的地方)。利 比亚一名非常古老,早 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有记载。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 赛》中曾提及,但仅指埃及以西的整个北非或泛指整个非洲大陆。约 在300年,戴克里先皇 帝在昔兰尼加北部建立上利比亚省和下利比亚 省。此名一向被作为的黎波里或柏柏里亚的地 理别名,泛指北非中 部。到1934年,意大利侵占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后,两省合称 为 利比亚殖民地。②此名原是住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以西的沙漠部落 名称,称来布人(Lebu)或赖 布人(Rebu),后希腊人把所有的北非人, 除埃及人外,统称为利比亚人。现名为闪含语系闪 族语Lehabim的希 腊文形式。③源出希腊文Liba或lips,意为西南风,指利比亚位于希 腊的 西南方,与其隔海相望。古代利比亚的居民基本上是柏伯尔人, 公元前7世纪曾建立努米底 亚王国。公元前1世纪,沦为罗马帝国的 领地。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柏伯尔人。16世纪中叶 ,利比亚被奥斯 曼帝国占领。1912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二战期间,英、法分治利比 亚。19 51年12月24日独立,成立 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4月15日 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 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7年3 月2日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ly.mofcom.gov.cn/ddgk/ddgk.html

利比亚经济

2005-10-16 12:47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编译 内容分类:其它

一. 经济概况:

自1969年9月1日革命以来,利比亚为了摆脱殖民主义对其经济的控制,推行了国有化政策。从10年起,先后将外国石油销售网、外国银行、保险公司等收归国有,将意大利人占有的肥沃的田庄全部收回。自11年12月宣布没收美国石油公司起,先后将外国公司的全部或50%的股份收归国有。但由于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主要生活用品由国家补贴,所以市场萧条,商业生活几乎停滞。1987年后,利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利经济发展较快,但结构不平衡,粮食不能自给,日用品主要靠进口。利比亚是北非的重要产油国,欧佩克成员国,石油收入是利经济的主要支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占出口收入的95%。石油收入使利比亚成为非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之一。为使国家经济多样化, 利比亚着力发展农业,工业和技术经济等非石油部门。 1992年以来,利因洛克比问题受到国际制裁,其石油生产也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利经济现在面临一些困难,除有国家补贴的主要生活用品外,其它商品价格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但经济尚能正常运转。19年,利提出新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了对私有经济的限制。2003年联合国取消对利比亚的制裁后,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结构,摆脱经济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利制定和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增加财政支出, 积极吸引外资,在扩大开发建设石油天然气项目的同时, 也在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其他门类的工业,利比亚进入了对外开放和全面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利比亚与外国资本建立了一些合资企业,如在公共基础部门。在许多领域建立了一些国家合作项目,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参加到这些合作中来。

利比亚与大多数欧洲和非洲国家签订有经济贸易合作协议, 并参加了所有的地区性阿拉伯协议。利比亚在双边协议下的对外投资涉及在多种工业部门建立的合资企业,包括养牛,农业生产,非洲地区的矿物开,在马耳他的项目建设,在突尼斯的渔业捕捞, 在欧洲和拉美地区的工业产品生产。

二 . 利比亚主要经济状况介绍:

1. 自然:

① 石油、天然气:利比亚油气储量十分丰富,石油总储量估计有1000亿桶,其中已探明储量404亿桶;天然气储量已探明的就达到1.31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主要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之一。

② 矿产:铁(蕴藏量约20-30亿吨)、钾盐、锰、磷酸盐、铜、锡、硫磺、铝土矿、盐等。

③ 水:利比亚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其南部沙漠地下水已探明总储量达250亿立方米。

④ 海洋:利比亚拥有丰富的海产。经初步探查,海洋主要有:各类白鱼、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珊瑚、海藻等。

⑤ 旅游:利比亚拥有许多历史、社会、人文遗产古迹、沿海沙滩、历史古城、绿洲、沙漠景观,阳光、湖泊和泉水。

2. 工业。自70年代以来利比亚重视发展本国工业,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大力发展加工及制造工业。其目的是实现替代进口,减少消费品进口,增加重化工业品出口,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改变单一依赖石油产品的出口状况。据统计,自10年至19年9月,利已建成工业项目723个,此外,还有83个工业项目正在实施。利比亚除国营工业企业外,目前在工业方面的伙伴企业共有10,250家,涉及到食品、纺织、家具、纸张、化学、金属、建材、海洋捕捞工业等方面。

利比亚工业(不含石油及相关工业)主要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饲料、纸制品、钢材、轮胎以及汽车、拖拉机、冰柜、冰箱、电视机组装等。

--石油及相关工业。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也是欧佩克成员国。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1990年底已证实的石油储量达450至500亿桶,天然气储量达12,180亿立方米。利石油具有油质好、油层浅和易开发的特点。

利比亚石油生产始于1959年,此后石油产量迅猛增长。10年达到最高峰,日产原油达到332万桶,年产量达1.73亿吨。1980年日产原油降至183万桶;到1983年欧佩克取限价保护政策,利比亚生产配额为110万桶;1986年配额又调减至94.8万桶;1990年8月海湾危机爆发后石油价格上升,利比亚石油日产量增至150万桶。1992年以来,由于联合国对利制裁,石油设备老化而无法更新,石油生产受到一定影响。1993年日产量是138万桶;1994年日产量是141万桶;1995年日产量是142万桶;1996年日产量是144万桶;19年日产量是139万桶。

欧洲是利比亚石油的主要市场。意大利从利进口大量石油,约占意进口原油的30%。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三国是利比亚石油的最大买主,三国从利进口的石油占利出口石油的四分之三。

利还积极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近年来,利天然气产量约150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国内消费,有小部分供出口。

自70年代后期以来,利积极发展石油化工业。现利已拥有非洲最大的拉斯乌努夫石化工业联合企业,生产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产品。此外,利比亚还有7个生产甲醇、氨气、尿素和液化气的工厂及1个液体化学制品厂。利年产尿素60万吨。上述各工厂基本上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产品除少数尿素用于国内消费外,其余均以出口为主。

--钢铁工业。米苏拉塔钢铁联合企业是利唯一的钢厂,位于首

都的黎波里以东约240公里的米苏拉塔市,引进德国、奥地利、日本、瑞典等国成套设备,是利比亚最大的工业企业。该企业第一期工程耗资60亿美元,于1990年投产,设计能力年产钢132.4万吨。1992年产钢93万吨;1993年产钢95.3万吨。第二期工程于1994年开始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钢45万吨。“米钢”生产的线材和棒材(包括盘条、螺纹钢等)90%供内销,其它品种如轻、中型钢材及冷、热轧钢卷板和平板等板材则绝大部分供出口,主要销往阿拉伯国家和西欧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3.农业

利比亚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4%。全国土地面积的94%以上为半沙漠和沙漠,可耕地仅占国土的1.5%左右,约37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蔬菜、水果等。利比亚农牧业生产不发达,粮食不能自给。据统计,每年利比亚需粮总量60万吨左右,其本国的粮食生产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利比亚1996年产粮仅为29.7万吨。而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食品。据统计,1996年利比亚进口食品及活牲畜总额达9.3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17.8%;进口食油及饮料等达1.16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2.2%。

利比亚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将其总收入的18%作为农业专款。

利比亚自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这是利最重要、最宏伟的水利工程,耗资250亿美元到300亿美元。第一期工程已竣工,第二期工程也于1998年4月竣工,两期工程均由韩国东亚公司总承包。目前,第三期工程正待上马。

利比亚“人工河”实际上是一条深埋在地下7米、直径达4米的水泥输水管道网,总长度约4,040公里。主要目的是将利比亚南部沙漠深处丰富的地下水开发出来,将地下水汇集输送到沿海北部地区,用于灌溉农田,解决工业用水和利比亚沿海城市居民用水。

据利比亚官方估计,到2000年,利比亚每年约需粮食70万吨,水果83.3万吨,蔬菜90万吨,饲料120万吨。“人工河”建设可较大地改善农牧业的现状,增加可耕地和灌溉面积,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

4. 对外贸易:

利比亚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突尼斯和土耳其等。2003年贸易总额206亿美元。近年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

2001 2002 2003

出口额 120 116 143

进口额 53 74 63

差额 67 42 80

(资料来源:2004年1月经济季评)

2002年主要贸易对象占利外贸比重如下(单位:百分比):

意大利 德国 西班牙 土耳其 瑞士

出口 42.6 14.1 13.6 6.9 4.4

意大利 德国 韩国 土耳其 瑞士

进口 25.6 9.8 6.6 6.6 6.5

(资料来源:2003年世界经济数据)

利比亚投资环境综述

2004-04-10 23:22

利比亚,一个神秘而富有吸引力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蕴藏着蓬勃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商机,在联合国解除对利制裁后,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注目的焦点和投资热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利比亚的投资环境。

一、利比亚自然环境及

二、投资的外部环境

三、投资的内部环境

四、利比亚的投资政策

五、利比亚投资现状

一、利比亚自然环境及

利比亚位于北非中部,面积177万平方公里,人口548万。东接埃及、苏丹,西邻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南界尼日尔、乍得,北濒地中海,与意大利、南联盟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非洲北大门”之称。

利比亚全境90%以上地区为沙漠半沙漠,沿海和东北部地区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其它地区基本上为沙砾覆盖,为向北倾斜的高原和内陆盆地,沙漠中零星分布着一些绿洲,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

利比亚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内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为35℃,冬季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雨量从北往南由500—600毫米递减到30毫米以下,常有来自南部沙漠地区的沙漠风为害,中部的塞卜哈地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

在这90%为沙漠所覆盖的土地之下,蕴藏着丰富石油、天然气、铁、钾盐、锰、磷酸盐、铜、锡、硅石、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据探测,利比亚原油探明储量404亿桶,估计总储量达1000亿桶;天然气总储量达1.31万立方米;铁矿石储量20—30亿吨;石灰石储量1840万吨;高岭土储量2004万吨。

利比亚不仅有丰富的原油,而且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利比亚南部沙漠地区地下水探明储量达250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实施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项目—利比亚人工河项目通过总长4200公里的管网每日向全国输送620万立方米的生产生活用水。

由于濒临地中海,利比亚海岸线长达2000公里,有丰富的海洋可供开发。经初步探查,利比亚的海洋主要有:各类白鱼、金枪鱼、沙丁鱼、珊瑚和海藻等。

此外,利比亚还拥有众多历史、人文遗产和古迹,独特的民俗风情,地中海风光、沙漠景观等旅游可供开发。二、投资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实施多元化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了与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国际生存空间得到拓展,投资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1、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利比亚于2003年8月宣布承担“洛克比”空难的民事责任,同英美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向罹难者支付赔偿27亿美元的赔偿金,换取英美同意联合国解除对利的制裁,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02号决议,全面解除对利制裁。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武器核查。利比亚在反恐、“洛案”和武器核查等问题上的合作态度以及长期保留美国在利的利益,得到了美英两国的积极回应:英国于1999年利比亚交出两名“洛案”嫌疑犯后便同利比亚恢复了外交关系,经贸关系也得到很大的发展,2003年英国宣布放松和简化利比亚人的入境和居住审批手续,2004年初又呼吁欧盟解除对利的武器禁运,英利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发展速度很快。美国则在2003年初与利比亚秘密接触,利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两国正式开始讨论关系正常化事宜,2004年初,美国国会代表团在卡扎菲上台三十余年后首次访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2月26日,美国正式宣布解除美国公民赴利比亚旅游禁令,并允许美国公司重返利比亚进行商务活动。种种迹象表明,利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已为时不远了。

2、由于地缘的关系,利比亚与欧盟的关系长期以来就十分密切,欧盟国家是利比亚进出口主要的来源国和目的国,即使在联合国对利实施制裁期间,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十分密切。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的制裁后,利欧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的建立,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互谅,2004年初利法就“尤塔”案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后,影响利欧关系发展的最后障碍被扫除,近日,在利比亚召开的非盟首脑会议期间,欧盟普罗迪邀请利比亚正式加入于1995年成立的“巴塞罗纳机制”,利欧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作为非洲国家,利比亚强调其非洲属性,倡导、组织了非盟、撒—萨联合体、马格里布联盟,积极参与非洲事务,调解争端,加强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和非洲其他国家关系,致力于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利比亚在非洲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明显提升。至于同阿盟的关系,利比亚淡化其阿拉伯属性,在众多问题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的立场相左,要求对阿盟进行改革,因此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关系疏远甚至紧张。三、投资的内部环境

1、利比亚自卡扎菲领导的“九.一”革命成功以来,利比亚政局一直保持稳定。

2、利比亚经济发展情况

(1)、总体情况

利比亚是单一石油经济国家,严重依赖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据统计,石油行业在利比亚GDP所占的权重目前为52.7%,占其出口总额的95%,利比亚国家财政收入80%来自于石油出口。

卡扎菲上台之初,为摆脱殖民主义对利比亚经济的控制,大规模推行国有化政策,将外国石油公司、石油销售网、外国银行、保险公司、外国人占有的农庄土地收归国有。同时,为改变利比亚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利比亚利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之机,将大量石油美元投入经济发展之中,建立了众多国营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长期实行国营经济体制。据统计,从10年—1998年,利比亚建立的各类国营企业723家。在13年—1985年期间,利比亚执行三个五年发展,共投入700亿美元资金,1986年后,利比亚没有制定新的发展,但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拔款50亿美元用于经济发展之中。

1988年“洛克比”空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对利制裁,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下降,使利比亚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据估计,制裁给利比亚造成300多亿美元的损失。

19年后,为改变经济困难境地,利比亚制定并执行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发展多元经济等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利比亚经济面貌得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持续好转,国家战略项目和基建项目重新启动并得到较快的发展。

据利比亚中央银行发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2002年期间,利比亚的GDP以19年固定价计算,平均每年增长3%,2002年,利比亚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49.8亿利第(按年固定价计算,为150.7亿利第),约合192.2亿美元,人均GDP4390利第,约合3377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002年达到185.9亿利第(约合143亿美元),2003年6月30日已增至250.8亿利第(约合192.9亿美元),2002年国家外债约为40亿利第(约合31亿美元),当年减债2.21亿利第。

(2)、各行业发展水平

利比亚是石油经济国家,其经济结构极不平衡,粮食不能自给,日用消费品主要依靠进口。其各行业发展情况大致如下:

工业:利比亚的工业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在王国期间,利比亚的石油生产为美国石油公司控制,卡扎菲上台后,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16年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已占有65%的石油股份。1986年后利美关系恶化,美石油公司撤出利比亚,其他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趁机进入利比亚市场,填补美国石油公司撤离留下的空白。目前利比亚拥有5个炼油厂,日产原油140万桶,大部分出口到欧洲国家。

石化工业是利比亚的新兴工业,现拥有非洲最大的石化企业—纳斯拉努夫石化工业联合企业,生产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产品,此外还有7个石化生产企业,生产甲醇、氨气、尿素、液化气和其他石化产品。

除石油石化工业外,利比亚工业还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饲料、造纸、钢铁、轮胎等加工制造企业和汽车、拖拉机、冰箱、电视机等组装企业。其中食品工业在利比亚非石油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产值占加工业产值的34.6%,其次为钢铁、纺织及服装。

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利比亚工业(不含石油及石化企业)除食品、钢铁、建筑、饲料等行业少数企业尚有发展前途、略有盈利外,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些企业已破产倒闭。

农牧业:利比亚农牧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4%,可耕面积约37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和蔬菜。利比亚的农业非常落后,据利官方统计,2002年其主要农产品年产量为:小麦9万吨、大麦20万吨、各种蔬菜120万吨、各种水果66万吨。利比亚牧场面积约850万吨,养殖的牲畜主要为羊、牛、骆驼,其中羊1038万只、牛107万头、骆驼23万峰。利比亚近50%的粮食和畜产品依赖进口。

利比亚核心领导层高度重视农牧业的发展,每年都要到国营农牧场视察指导农牧业生产,利每年从其财政收入中拔专款用于农牧业生产。据统计,从10年—1991年共拔款164亿美元,平均每年达17亿美元。

渔业与水产养殖: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利比亚尚未对其海洋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据了解,目前在利近海进行海产捕捞作业的均为外国捕捞公司,仅限于捕捞金枪鱼,公司数量有限。水产养殖方面也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尚未进入到实际运作阶段。

旅游业:利比亚拥有丰富的旅游,多年来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近几年,利比亚***认识到国家不能对石油收入过分依赖,提出发展多元经济的构想,旅游业是其首选的领域。2003年以来,利比亚对旅游业的开发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对外贸易:世界原油价格波动对利比亚的对外贸易影响巨大。近十年来,受原油价格的影响,其进出口贸易额大起大落,呈锯齿状态势。2000年以来,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利比亚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据利比亚中央银行最新统计显示,2002年利比亚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7.63亿利第,约合121.25亿美元,其中出口110.77亿利第,进口55.85亿利第,同1993年相比增长了276.3%,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三年,年均增速达90%。统计还显示,在1993年—2002年十年中,利比亚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根据利比亚中央银行的统计,利比亚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和石化产品,占95%以上,其他工农牧业产品出口总量不足5%。进口商品中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分别为各类工业制成品、粮食及活畜、原材料等。欧洲国家和周边国家是其主要贸易伙伴,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分列利比亚商品出口前三名,意大利、德国和沙特分列进口前三名。

3、基础设施情况

利经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其基础设施在非洲地区是比较好的,投资所需的能源、电力、交通、通讯、生产用水等硬件设施比较完备。

(1)能源:作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之一,其能源生产供应不存在问题,目前利比亚拥有五个已建成投产的炼油厂,主要分布在纳斯拉努夫、扎维亚、布雷加、托普鲁克和塞里尔地区,目前日产原油140万桶,利比亚在今后几年之内将其原油生产能力提升250—300万桶/日。

(2)电力:利比亚电力供应充足,电网覆盖全国。利比亚拥有各类电站470余座,大型电站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以热电站和天然气发电站为主。目前利比亚发电装机总容量为470.8万千瓦,2002年发电总量为17531万千瓦时;输电线路总长度达33000公里;各类变电站近8000座,输出总功率1100万千伏安。

(3)交通:利比亚的陆、海、空交通比较便捷。陆路方面,据利比亚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19年利比亚公路总里数达25535公里,其中,公路干线长度17985公里,支线长度7550公里,公路质量较好。利比亚没有铁路,目前正在筹建之中,修建铁路总长度3173公里。海运方面,目前拥有13个集装箱港,71个集装箱码头,货物吞吐量达1212万吨/年(2002年统计数)。空运方面,拥有15个机场,其中3个国际机场,目前开通了十余条国际航线。除此之外,利比亚正在着手发展海事及空中管制系统,进一步发展交通建设,建立与世界水平同步的陆海空队伍,以满通运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加强利比亚与邻国和世界的联系。

(4)通讯:利比亚通讯由国家邮电通讯总公司专营,向民众提供固话业务、移动通讯业务、因特网业务和国际卫星通信业务。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民众与外界联系日益增多,电话用户增长迅速,其现有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利比亚邮电通讯总公司最近已同我中兴公司签约,新建一GSM移动通讯网,近日还开通了移动电话国际漫游业务。此外,还决定在近一两年内对固定电话网和因特网增容。这些项目建成后,利比亚的通讯状况将有很大的改观。

(5)工业用水:利比亚同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不同,它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1982年,利比亚决定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人工河工程,用口径巨大的水管将南部的地下水输往北部的的黎波里、班加西等主要城市,满足城市生活及生产用水。目前,已完成三期工程,将南部的水源输到了班加西、的黎波里,人工河沿线地区已有充足的水源供应。

二、投资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实施多元化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了与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国际生存空间得到拓展,投资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1、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利比亚于2003年8月宣布承担“洛克比”空难的民事责任,同英美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向罹难者支付赔偿27亿美元的赔偿金,换取英美同意联合国解除对利的制裁,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02号决议,全面解除对利制裁。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武器核查。利比亚在反恐、“洛案”和武器核查等问题上的合作态度以及长期保留美国在利的利益,得到了美英两国的积极回应:英国于1999年利比亚交出两名“洛案”嫌疑犯后便同利比亚恢复了外交关系,经贸关系也得到很大的发展,2003年英国宣布放松和简化利比亚人的入境和居住审批手续,2004年初又呼吁欧盟解除对利的武器禁运,英利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发展速度很快。美国则在2003年初与利比亚秘密接触,利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两国正式开始讨论关系正常化事宜,2004年初,美国国会代表团在卡扎菲上台三十余年后首次访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2月26日,美国正式宣布解除美国公民赴利比亚旅游禁令,并允许美国公司重返利比亚进行商务活动。种种迹象表明,利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已为时不远了。

2、由于地缘的关系,利比亚与欧盟的关系长期以来就十分密切,欧盟国家是利比亚进出口主要的来源国和目的国,即使在联合国对利实施制裁期间,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十分密切。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的制裁后,利欧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的建立,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互谅,2004年初利法就“尤塔”案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后,影响利欧关系发展的最后障碍被扫除,近日,在利比亚召开的非盟首脑会议期间,欧盟普罗迪邀请利比亚正式加入于1995年成立的“巴塞罗纳机制”,利欧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作为非洲国家,利比亚强调其非洲属性,倡导、组织了非盟、撒—萨联合体、马格里布联盟,积极参与非洲事

油价回吐是什么意思

多巴哥岛是南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第二大岛,位于西印度群岛南端的大西洋上。岛长42公里,最宽处也只有11公里,形状狭长,像一支雪茄菸,而且岛上盛产菸草,因此岛的名称也就叫作“多巴哥”,意思就是“菸草”,2011年人口60,874人,首府斯卡伯勒。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多巴哥岛 外文名称 :Tobago 行政区类别 :半自治行政区 所属地区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驻地 :斯卡伯勒 地理位置 :西印度群岛南端的大西洋上 面积 :300平方公里 人口 :6.08万(2011年) 方言 :英语 气候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人口状况,人文历史,政策,节日,国旗,国徽,首都,语言,宗教,特多,历史,经济,工业,政治,新闻出版,外交,与中国关系,林业机构,木材贸易,森林,林业政策,森林保护,森林管理,森林利用,其他,主要法律, 自然 多巴哥岛的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东北部峰峦起伏,西南部地势平坦。岛上椰林处处,鸟语花香;沿岸沙滩松软,水清见底,热带鱼在珊瑚礁间游来游去,充满热带风情。岛东北端的小多巴哥岛上,栖息著不少羽毛艳丽、能歌善舞的极乐鸟。岛西南沿海的布科礁有着远近闻名的“海底公园”。多巴哥以自己独特的景色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人。 特立尼达岛长约80km,面积4 828km2,岛上低山、平原相间。特立尼达岛有3条山脉,其中北部地区Cerro de Aripo山脉的海拔高度为?914m,是国内最高的山脉。多巴哥岛长42km,面积300km2,中、北部多山。在多巴哥岛,有一条纵向贯穿全岛的主要山脉,其海拔高度为576 m。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 000 mm。 多巴哥岛:该岛过去是甘蔗和朗姆酒产地,现在成了度之地。在毗邻的小多巴哥岛上有“鸟类天堂”保护地,面积达2 732亩,是仅次于纽几内亚的第二大鸟类保护地,这里有许多金色羽毛的鸟类。在近海的布库珊瑚礁(Bucoo Reef),可观赏水下海洋生物。岛上的罗宾逊克鲁索耶洞(Robinson Crusoe’s Ce)长2.4公里,直通岛西端的斯多湾(Store Bay)。 距联合岛屿(Union Island)东北7公里,在圣文森特角(Saint Vincent)和格林纳丁斯群岛(Grenadines group)最南端,有四个荒废的岩石岛和一些暗礁,这就是多巴哥暗礁群。海底的珊瑚礁把这里和大西洋隔开来,美丽的海湾和松软的沙滩再加上流苏般的棕榈树林,吸引著游艇比赛在这里举行。这片海域拥有丰富而多样的海底世界,因此,它被称为加勒比海的潜水圣地。可是,正是由于这里吸引了太多巴哥岛 多的潜水者莫名而来, *** 要管理这个大英国协的独立国家,还必须要取措施控制游艇的停泊地点,同时禁止破坏任何海洋植物群和动物群。现在,多巴哥暗礁群已经成为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国家公园。 自然地理 5128平方公里。位于西印度群岛中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南端,西南和西北与委内瑞拉隔海相望。由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5,130 平方公里。特立尼达岛面积4827平方公里,多巴哥岛301平方公里。属热带雨林气候。气温20-30℃,年降水量1,200—3,800毫米,由西向东递增。1—5月为干季。东北部为热带雨林。富石油,有世界著名的天然沥青湖。石油蕴藏量估计为3.5亿吨。森林面积约占领土面积的一半。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8个郡、5个市和1个半自治行政区。8个郡为圣安德鲁、圣戴维、圣乔治、卡罗尼、纳里瓦、马亚罗、维多利亚和圣派屈克。5个市为首都西班牙港、圣费尔南多、阿瑞玛、福廷角和恰瓜那斯。多巴哥岛为半自治行政区。 人口状况 128万。其中黑人占39.6%,印度裔人占40.3%,混血种人占18.4%,其余为欧洲人、华人和阿拉伯人后裔。官方语言和通用语为英语。居民中29.4%信奉天主教,10.9%信奉英国圣公会教,23.8%信奉印度教,5.8%信奉伊斯兰教。 人文历史 多巴哥岛人口6万。1498年被哥伦布发现,经荷兰、西班牙、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多年争夺,最后于1814年根据《巴黎条约》划归英国。1889年与特立尼达岛合并。多巴哥经济以旅游业为主,年接待外国游客约6万人次。岛上椰林丛丛,鸟语花香,中部为热带雨林,沿海沙滩松软,海底为珊瑚礁,水清见底,五颜六色的热带鱼游戏其间。主要景点有珊瑚礁、海中游泳池、古炮台和大水轮博物馆等。 多巴哥岛 19年全国人口约为130万,其中95%居住在特立尼达岛;人口增长率为年均0.8%。国内生产总值为59亿美元(19),预计在1998~2002年增长率为年均3.5%。该国曾一度以石油为主要的经济产业,但近年来天然气、旅游等行业发展迅速。1996年,石油业增长1.7%,非石油部门则增长3.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 230美元(19);约1/5的人口生活在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73%。15岁以上人口的脱盲率为98%。 特立尼达岛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的居住地。1498年哥伦布经过该岛附近,宣布该岛为西班牙所有。1781年被法国占领。1802年据《亚眠条约》划归英国。多巴哥岛历经西、荷、法、英多次争夺,1812年据《巴黎条约》沦为英国殖民地。1889年两岛成为一个统一的英国殖民地。1956年实行内部自治。1958年参加西印度联邦。1962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成为大英国协成员国,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16年8月1日新宪法生效,废除君主立宪制,改制为共和国,仍是大英国协成员国。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原是一个农业国,以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生产后,经济发展加快。石油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特多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特多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沥青湖。该湖面积约47公顷,估计储藏量1200万吨。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50%。以石油、天然气开和炼油为主,其次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主要制造业有化肥、钢铁、食品、菸草等。特多是世界上最大的氨肥和甲醇出口国。农业主要种植甘蔗、咖啡、可可、柑桔、椰子和水稻等。75%的食品靠进口。全国可耕地约23万公顷。旅游业是第三大外汇来源。近年来,特多 *** 改变经济过多依赖石油业的状况,大力发展旅游业。 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加勒比一体化进程。在与西方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强调加强与开发中国家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同加勒比及拉美国家的合作。重视与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多巴哥岛 政策 节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 独立日 8月31日(1962年) 国庆日 8月31日(1962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旗地为红色,一道从左上角斜贯至右下角的黑色宽频将红色旗面分成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黑色宽频两侧有两道细白边。红色代表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力,还象征温暖和太阳的热能;黑色象征人民的力量和献身精神,也象征国家的统一和财富;白色象征国家的未来和海洋。两个三角形代表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 多巴哥岛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部为黑地上两只蜂鸟,为该国国鸟,象征人民不畏强权、酷爱独立和自由的精神;下部为红地上三只帆船,代表1498年哥伦布抵达该岛国时的船队。盾徽上端为一顶头盔;头盔之上有一个舵轮和一棵棕榈树,象征该岛国海运业的重要性。盾徽左侧是一只朱鹭,鸟爪下为有三座山峰的山峦,象征特立尼达岛;右侧是一只火烈鸟,象征多巴哥岛。下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我们共同追求, 我们共同获胜”。 首都 西班牙港(Port of Spain) ,人口42万,年平均气温25℃。 语言 英语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 宗教 居民中34%信奉天主教,25%信奉基督教新教,25%信奉印度教,6%信奉伊斯兰教。 特多 历史 特立尼达岛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的居住地。1498年哥伦布经过该岛附近,宣布该岛为西班牙所有。1781年被法国占领。1802年据《亚眠条约》划归英国。多巴哥岛历经西、荷、法、英多次争夺,几经易手。1812年据《巴黎条约》沦为英国殖民地。1889年两岛成为一个统一的英国殖民地。1956年实行内部自治。1958年参加西印度联邦。1962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成为大英国协成员国,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16年8月1日新宪法生效,废除君主立宪制,改制为共和国,仍是大英国协成员国。 多巴哥岛 特多原来是一个农业国。7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发和生产石油天然气后,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已脱胎换骨,由农耕型转变为基础工业与服务业同步发展的初步工业化型。经过多年努力,特多已建成以能源工业为基础,加工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金融等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在过去11年中,特多经济持续增长,2003年的GDP达113亿美元,人均约为8700美元,增幅为4.1%。进出口总额约为95.16亿美元,其中出口约为54.33亿美元,进口约40.83亿美元,顺差高达13.5亿美元。特多 *** 实行审慎的财政政策,预算执行情况良好,2003年的财政盈余占当年GDP的1%,由于近来国际能源市场上油气价格的飙升,2004年可望实现更多的财政盈余。在稳定和大量的出口收入支撑下,特多的国际收支状况一向良好,汇率长期基本稳定,对外支付能力较强,偿债率远远低于警戒线,国家外汇储备约为22亿美元,足以支付6个月以上的进口。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为BBB(标普)和BAA3(穆迪)。近几年每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约7亿美元(2003年为5亿)。其他各项巨观经济指标均基本正常。 经济 特多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固,民主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市场和金融等服务业发育良好,海陆空交通运输都比较便捷,建有现代化的机场和港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60%。特多积极鼓励贸易自由化,对一般商品的进出口没有限制,关税总水平在20%以下,对美加欧盟和加共体成员国的出口另有优惠安排。此外,特多资本市场开放,设有加勒比地区最大的股票交易中心。本外币在特多可以自由汇兑,没有限制,资本和赢利的汇出完全自由,无须任何审批。 多巴哥岛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原是一个农业国,以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为主。 独立后工业与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拉美国家首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生产后,经济发展加快。石油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特多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特多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沥青湖。该湖面积约47公顷,估计储藏量1200万吨。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50%。以石油、天然气开和炼油为主,年产原油1,000多万吨,并从中东、委内瑞拉进口原油提炼,其次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主要制造业有化肥、钢铁、食品、菸草等。特多是世界上最大的氨肥和甲醇出口国。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2%,主要种植甘蔗、咖啡、可可、柑桔、椰子和水稻等。75%的食品靠进口。全国可耕地约23万公顷。旅游业是第三大外汇来源。近年来,特多 *** 改变经济过多依赖石油业的状况,大力发展旅游业。输出以石油及其产品为主(占出口总值85%以上),次为糖、可可、沥青。进口原油、机器设备、粮食和食品。公路和空运发达。 工业 特多还是加勒比地区英语国家中工业门类最齐全、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除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和冶炼以外,制造业也有相当规模,建有加勒比最大的化肥、钢铁、食品、日用化工和菸草等工业企业。2003年,特多的石油产量约为6000万桶,液化天然气产量接近1000万桶。能源产品的出口收入占其出口总收入的50%左右,产值占GDP的55%左右。2003年,特多的甲醇和氨肥的年产量分别为290万吨和470万吨,出口均居世界前列。同年,特多的直接还原铁产量约为250万吨,钢坯产量约为83万吨,线材产量约为70万吨,水泥产量约为75万吨。此外,建筑业、旅游业和金融保险业近年来也都有较快的发展,旅游部门接待的海外游客数量接近40万人次,对GDP的贡献率和解决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至2003年,特多已探明和有可能开的天然气储量已达35.2兆(35.2trillion)立方英尺,其中已探明的为20.8兆立方英尺。石油储备为可开石油9.9亿桶,可能实现的储量3.24亿桶,此外还有20亿桶可能开的储量,总计为33.4亿桶石油。即使不再发现新的油气,这些储量也可供特多开30-50年,它们为这个美丽岛国的发展前景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开拓了源源不断的财源。同时为两国扩大经贸往来,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政治 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任期5年。全国至少每五年举行一次大选, *** 由大选中获众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对议会负责。议会是国家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任期不超过5年,总理有权随时解散议会。 多巴哥岛 新闻出版 主要有3份日报,拥有61%的读者量。《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快报》、《特立尼达卫报》、《新闻日报》。全国有3家主要的新闻机构:国家广播网,国营、加勒比通讯网,私营、特立尼达广播有限公司。广播电台有中波610电台(国营)、特立尼达电台(国营)等14家。电视台有3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家电视台,国营商业电视台,1962年创立、电视六台,1987年建立、信息频道电视台,1991年成立。有线电视近年在特多发展很快。 外交 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加勒比一体化进程。在与西方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强调加强与开发中国家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同加勒比及拉美国家的合作。重视与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与中国关系 14年6月20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中国建交。  林业机构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农业、土地和海洋部设有林业司。该部有1 500名享受月薪的职员和3 500名临时工。林业司固定职工和临时工的定编分别为334人和581人。林业司的经费来自中央 *** 或捐助机构。19年经费约为4 560万特元(约723.8万美元)。经费中所包括的开支项目包括工资、劳务、发展资金和日常支出等。 林业司司长在部长的领导下负责林业和野生动物方面的工作。为了管理方便,特立尼达岛划分为6个森林管理区。多巴哥岛的林业归当地的农业局长管理。林业司分为5个处,即科研处、森林利用处、野生动物处、国家公园处和森林调查管理处。 该国有1个林业培训学校,隶属于东加勒比海农林学院。林业司司长是该学院领导班子的成员之一。 根据1993~1995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林业战略规划,林业司的主要任务是:①森林管理(包括防护林和用材林的管理);②流域治理(包括农用林业活动);③历史公园、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管理;④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 木材贸易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森林工业在森林利用中起重要作用。柚木、松树和来自天然林的木材价值41亿特元(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元),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19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有65个注册的私人制材厂和1个国营制材厂(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林产品有限公司,简称Tanteak)。这些制材厂促进了国有林地和私有林地上的森林利用。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92~1996年的木材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和消费量见表35?10。 多巴哥岛 表35?10 1992~1996年的木材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和消费量(万m3) -------------------------------------------------------------- 指 标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 生产量 原 木  5.9 3.6 4.6 5.1  5.0 锯 材  2.7 2.5 2.5 3.0  3.0 单 板  0 0 0 0  0 胶合板  0 0 0 0  0 -------------------------------------------------------------- 进口量 原 木  0 0.4 0.3 0.2  0.2 锯 材  0 0.2 0.2 0.1  0.1 单 板  0 0 0 0  0 胶合板  0.9 1.0 0.8 1.0  1.0 -------------------------------------------------------------- 出口量 原 木  0.3 0 0.2 0  0.1 锯 材  0.1 0.8 0.1 0  0 单 板  0 0 0 0  0 胶合板  0 0.1 0.1 0.1  0 -------------------------------------------------------------- 消费量 原 木  5.6  4 .0  4.7  5.3  5.1 锯 材  2.6  1.9  2.6  3.1  3.1 单 板  0  0  0  0  0 胶合板  0.9  0.9  0.7  0.9  1.0 森林 森林状况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有近1/3的国土被森林所覆盖。1995年共有约14.8万 hm2的天然林和1.3 万 hm2的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柚木?Tectona grandis和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天然林的主要类型为半常绿季相林,同时也有大面积的沼泽林、山地林和半常绿林。42.6%的森林为国有,其余为私有。 多巴哥岛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尽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国土面积较小,但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开花植物有2 281种,其中215种为本地种。有100种哺乳动物(居加勒比海地区诸国之首)、420种鸟类和70种爬行动物。 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的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Ⅰ~Ⅳ类保护区在该国共有1.76万 hm2,占国土面积的3.5%,由国家环境和服务部负责管理工作。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9年的报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90~1995年毁林率为年均1.5%,即每年毁林约3 000 hm2。 森林所有制和森林经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大部分林地归国家所有。有7.5万 hm2的天然林已经实现了可持续性木材生产。这些森林得到当地护林员的精心保护,具有明确的森林经营目标和森林经营规划,森林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国有林的管理工作由农业、土地和海洋部的林业司负责。 多巴哥岛 柚木、松树和混交阔叶林的更新是特立尼达林业部门的主要活动。植树的目的是森林生产和环境保护。第二茬柚木和松树的人工林营造活动已经开始。在多巴哥的造林项目中,通常用本地针、阔树种作为造林树种,而不用外来树种。 在干旱季节,森林防火是重要的林业活动。国家森林防火委员会由林业司司长担任。森林防火警察和民间护林队配合森林防火行动。 林业政策 森林保护 森林保护区的总面积不少于国土总面积的25%。在选择森林保护区时,应该对地形、水源、风、土壤、天然植物和野生动物等因素给予考虑,并对选定的森林保护区进行公布。 森林管理 对森林必须进行1%或2%的抽样调查,以便为森林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森林保护区的伐量加以控制,防止过度伐,实现森林收获量的可持续性。对森林保护区中的油田数量加以控制,减小油田对森林的破坏程度。通过营造乡土树种或外来树种人工林的方式,以及通过改善森林伐方式来促进森林更新。 多巴哥岛 森林利用 鼓励使用本地木材,改善木材伐和加工利用的方法。开展珍贵树种及其替代物的研究。对欠知名树种进行市场开发。对本地和进口木材取防蚁、抗菌和防腐措施。 其他 用理论实践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林业人员进行培训。为私有部门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他们销售间伐下来的木材。国家的林业政策目标可以概括为: ①确保足够的林业用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3%;②森林生产、森林保护和森林休憩;③提供必要的林产品和服务;④有利于国家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⑤确保公众意识到森林和森林管理的重要性。 主要法律 与林业活动有关的主要法律包括:①《森林法》(1980年修订);②《野生动物保护法》(1980年修订);③《锯材厂法令》(1980年修订);④《国有土地法》(1980年修订)和《国有土地森林生产条例》;⑤《农业火灾法令》(1980年修订);⑥《环境管理法令》(1995年)。 多巴哥群岛

海湾战争和中东战争是一起的吗

获利回吐,一般是指在价格上扬一段时间后,投资者卖掉手头持有的资产以实现获利。广义而言,获利回吐是指结清头寸以实现获利。获利回吐,所作的交易是与开仓方向相反的交易,因此,获利回吐与止盈类似,但获利回吐更多的是投资者主动的、即时的行为,一般按市价成交;而止盈一般为订单,是预先设定好的具体价格。

因获利回吐时的操作与开盘方向相反,因而投资者的获利回吐行为,给贵金属产生的影响,与止盈类似,同样会给银价朝着原有方向运行带来阻挠,表现为上涨过程中的回落和下跌过程中的反弹。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参战国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进、空袭规模最大、战况空前激烈和发展异常迅猛、双方伤亡损失又极其悬殊的一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虽然只持续了 43 天,但它却提供了现代局部战争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由于大量高技术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而展示的“军事技术革命”,更为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所关注,它引发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现代局部战争的理论、指导规律和作战方法。海湾战争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一个窥视孔。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导致海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由 1 个机械化步兵师和 1 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 350 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 1 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 5 时 30 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经过约 14 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 7 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 2,000 余辆。 8 月 8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约 20,000 人的科军,只有 5,000 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逃往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 8 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二)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该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6,517 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 10,015 亿桶)的 65 %,天然气 24 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和的 13.7 %。日产石油约 1,45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 6,360 万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约 1,20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万桶)的 43 %。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世界 20 个特大的油田,有 11 个在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 766.1 万桶,其中 206.4 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 26.9 %;西欧日进口石油 823.5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427.6 万桶,占 51.9 %;日本日进口石油 548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354 万桶,占 64.6 %。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 1,000 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三)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战后 40 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取各种军事行动。

(四)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 2 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 1 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 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 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 0 票反对, 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 12 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 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1948~13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4次战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一地区的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犹矛盾在新条件下日趋尖锐,加上新、老殖民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成为战争的主要根源。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建立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1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