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2.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3.我国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港口有哪几个?

港口油价查询_港口跟油价的关系

400米巨轮堵死苏伊士运河,这对国际油价目前为止涨幅在2.07%~2.22%之间。苏伊士运河是跨越亚洲,非洲和亚非边界的主要航运海道。这条路线对于将石油运输到液化天然气是必不可少的。据Braemar ACM船舶经纪公司研究部负责人Anoop Singh称,每天大约有60万桶原油从中东通过苏伊士运河运到欧洲和美国。据统计,全球海上货运量的20%,欧洲和亚洲国家之间的货运量的80%,以及全球25%的油轮都通过苏伊士运河。从照片中不难看出,这种?怪兽?作为?塞子?可以说是非常尽责的:船首卡在一侧的岸上,船尾几乎碰到了另一侧的岸,它被卡在河道上,迫使苏伊士运河从北向南瘫痪。

据了解,这架货机来自台湾长荣集团,名为? Ever Given?,中文名字为? Chang Ci Hao?,? Cawei?也是真实的交易。该船长400米,宽59米,吃水深度15.7米,船上装有数百个集装箱,总吨位219,000吨,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轮之一。?长赐号? 于3月4日出发,并于3月22日到达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原定于3月31日到达荷兰鹿特丹。

这也造成了苏伊士运河的双向交通拥堵,苏伊士运河别无选择,只能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宣布一项禁令。目前,至少有100艘船正在等待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或地中海,还有10艘载有1300万桶原油的油轮也受到影响。不仅可航行的船只受到影响,而且今天,港口和水运部门的股票也受到了威胁。

中远海运控股有限公司跌幅最大,招商港口跌幅超过4%,港口水运行业总体跌幅2%。但是,油价已脱离?深V?趋势。到目前为止,布伦特原油价格报每桶62.05美元,涨幅为2.07%。 WTI原油价格报每桶59.04美元,涨幅为2.22%。要想把?长赐号?移走,用埃及当地的话说,要从搁浅海域周围挖走大量沙子,这需要几天时间。?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港口股全线大涨 港口股有哪些?

港口股今日全线大涨,截至发稿,盐田港连续第二天涨停,大连港涨近9%,连云港、营口港均涨逾5%,锦州港、日照港等也涨幅居前。

2015航运港口中报综述:集散恶化油运独秀,港口周期性下行

板块表现:散、集运恶化油运独秀,港口周期性下行

航运:经营环境再度恶化,油运市场一枝独秀。2015年上半年,航运业经营压力再度上升,虽然油价持续下降减轻了燃油成本端的压力,但是散货和集运业供需失衡延续,油价下降带来的利好基本被运价回落所吞噬。散货市场运价低位波动,难有起色;集运市场一路下挫,旺季不旺是大概率;仅油运市场一枝独秀,运价波动上行。航运业整体收入同比下降0.48%,在交通运输各子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三,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同别上升183.47%和上升390.41%,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航空业,主要原因是去年行业利润基数较低,同时进一步享受更低油价利好和拆船补助等营业外收入。

港口:增速周期性下行。港口板块除现金流以外的各项指标均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中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61%,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同别下降2.84%和7.16%,反映出行业盈利的周期性以及刚性成本难以改善的两大特点。

航运公司对析:油运盈利持续升温,散货集运双双下挫

1)收入:航运板块中,干散货和集运运价较去年都有明显恶化。其中,BDI指数持续低位徘徊,集运指数一路下行,只有油运市场运价改善明显,但是依旧波动剧烈。2)盈利:集运企业被行业供需矛盾拖累,盈利表现差强人意,油运板块盈利受低油价和高运价进一步巩固,散运子板块经营不佳,拆船补贴促扭亏。3)现金流与财务压力:经营性现金流好转,财务压力减小。

港口公司对析:量跌导致利润下降,现金流压力进一步增加

1)收入:2015年上半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同别增长4.54%和4.96%,增速进一步收窄。港口主要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速较去年明显恶化。2)盈利:受收入增速拖累,港口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速表现喜忧参半,主要原因在于货运量的周期性回落难以支撑收入增长,以及折旧、人工等刚性成本难以有效压缩,带来成本压力。3)现金流与财务压力:应收账款增加带来现金流压力,财务费用保持稳定。

投资建议

考虑到大部分的航运企业目前处于停牌阶段,我们推荐股价仅高于安全线5%、转型介入保险、医疗行业可能性较大的中海海盛;同时,考虑到宁波港停牌对其他港口的示范效应,我们推荐具有整合东北港口预期的大连港,以及具有大股东资产注入预期的日照港。(长江证券)

海港与服务行业八月港口数据简评:出口恶化仍待修复,天津港明显受制

集箱:增速继续下行,外贸修复待跨过“J 曲线效应”。 从全局数据看,8月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速较上月下降3.3 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显着低于前7 个月5.8%的累计同比增速。8 月,中国PMI 指数继今年三月以来再度跌破荣枯线,下降至49.7。尽管中国通过人民币一次性贬值力图修复出口企业竞争力,但根据经典国际贸易理论,贬值以后的J 曲线效应可能会带来经常账户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出现逐步恢复。因此我们判断,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和出口额都还没有进入修复通道。

港口增速收窄,天津港领跌。从分港口数据看,三大主要外贸港上海、深圳、宁波的集箱吞吐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6%、-0.2%、3.8%,整体增幅较上月有所收窄,且仍然低于前8 月累计同比增速。其中,上海港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深圳港同比增速近三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宁波港增幅下降2.6 个百分点,与累计同比增幅差距进一步拉大;分区域来看,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港口同比增速分别为-5.6%、2.22%、1.44%。其中环渤海港口吞吐量增速强势领跌,主要受累于8 月中旬发生的天津港爆炸,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下降近27.9%。

散货:矿运恶化,拖累增速下滑。8 月,我国进出口环境较去年同期明显恶化,中国八月份进出口总值报2.04 万亿,同比下降9.7%。同时,铁矿石货盘出货渐少,散货航运市场较上月火热势头也明显转凉。最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同比下降3.5 个百分点至2.2%。

矿、煤运跌势延续。分港口来看,主要煤炭装卸港秦皇岛港的吞吐量同比下跌6.1%,延续上月跌势,前8 月累计同比下降5.2%。经济疲软带来工业用电下降,以及天气转凉和水电挤压火电等因素严重影响港口煤炭吞吐量;主要矿石装卸港吞吐量涨跌不一:唐山港吞吐量步入下行通道,保持上月跌势,同比下跌9.7%。青岛港进一步巩固上月涨势,同比上涨7%。分区域来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港口恢复势头有所减弱,同比增速分别为-1.82%、1.84%、3.65%,其中长三角和环渤海增速下调明显,增速环比下降3.2 和3.28 个百分点。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我国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港口有哪几个?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2011年全球十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

2012-03-03 22:32:42| 分类: 交通能源 |字号 订阅

2012年2月29日,继2011年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次推出《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10)》后,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于2012年2月再次推出《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11)》及英文版本。

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明显放缓

报告指出,受全球经济持续走弱的影响,2011年全球港口吞吐量增速呈现大幅放缓态势,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仅实现7.3%左右的增长,较2010年14%的增速相比明显下滑,疲软态势尽显。就全年来看,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呈现震荡下行趋势。

欧洲港口小幅增长全年低走

2011年欧债危机日趋严重,致使欧洲大部分港口吞吐量出现逐季下滑现象。

其中,欧洲大港鹿特丹港2011年货物吞吐量基本与2010年持平,同比仅增不足0.8%,排名也下跌一位;安特卫普、巴塞罗那等港口季度增长幅度也呈现不断下滑;仅汉堡港凭借自身优势,逆市上扬,货物吞吐量增长10%。

澳洲港口走势向好

在全球港口一片惨淡之中,2011年澳大利亚港口货物吞吐量逆势上扬,整体走势向好。由于中国、韩国、日本三大铁矿石进口国高需求量,主要铁矿石出口港黑德兰港吞吐量增幅显著,2011年货量达22190万吨,同比增17.4%;12月吞吐量为年内高点。

经济疲软拖累非洲港口发展

欧美经济动荡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非洲经济,加之非洲港口长期受制于基础设施落后、港口科技欠发达等因素影响,2011年非洲港口未能保持2010年的强劲涨势,大部分港口在本年处于20%左右的负增长状态,南非各港尤为明显。

中国港口排名强势挺进

2011年全球十大港口格局总体与2010年基本保持一致,部分港口略有变动。中国港口表现强势,在前十大港口中占据7席。其中,上海港继续稳居货物吞吐量首位,年吞吐量实现7.2亿吨,同比增长达到10.26%;天津港凭借积极投资建设和多方合作,吞吐量不断增长,排名上升一位;唐山港是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大港,以快速、稳健发展态势挤入前十之列。

2011年全球十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 (单位:万吨)

2011年排名 2010年排名 港口名称 2010年 2011年 增长率

1 1 上海 651.1 72032.90 10.48%

2 2 宁波-舟山 62052.1 67838.20 9.32%

3 3 新加坡 57893.1 61571.62 6.35%

4 4 广州 41100.0 45100.00 9.73%

5 6 天津 41000.0 44800.00 9.27%

6 5 鹿特丹 43015.9 43342.40 0.76%

7 7 青岛 35000.0 37500.00 7.14%

8 10 大连 31135.7 33800.00 8.56%

9 11 唐山 25062.0 30800.00 22.90%

10 8 釜山 26000.0 29357.07 12.91%

2011年中国十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 (单位:亿吨)

排名 港口 2011年吞吐量 2010年吞吐量 增幅

1 上海 7.20 6.53 10.26%

2 宁波-舟山 6.91 6.33 9.16%

3 广州 4.51 4.11 9.73%

4 天津 4.48 4.10 9.27%

5 苏州 3.80 3.29 15.50%

6 青岛 3.75 3.50 7.14%

7 大连 3.37 3.14 7.32%

8 唐山 3.17 2.46 28.86%

9 秦皇岛 2.87 2.57 11.67%

10 营口 2.61 2.26 15.49%

全球港口干散货吞吐量回暖

2011年,得益于各国经济政策的持续推行,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呈现回暖,国际干散货全年海运贸易量预计达到36.33亿吨,同比上涨4.55%。海运贸易量的逐步回暖加快了全球干散货港口吞吐量的复苏进程。2011年全球主要干散货港口如秦皇岛港、温哥华港、理查德湾港、鹿特丹港分别实现了13.4%、9.5%、3.3%和2.7%的吞吐量增长,黑德兰港更是完成了20%以上的增幅。

全球港口液体散货吞吐量震荡波动,差异较大

2011年,由于主要工业化国家受经济放缓影响,需求有所减少,致使全年液体散货港口发展表现出全年震荡波动、东西极度不平衡的局面,个体港口运营差异较大。其中,亚洲液体散货港口大体呈现吞吐量平稳上升、增速放缓的态势,受油价波动影响全年走势不稳;欧洲三大主要液体散货港口表现不一,安特卫普港凭借自身港口设施及经营管理逆势上扬,吞吐量创历史新高;相较之下,美洲港口则普遍表现不佳,全年吞吐量增速徘徊于零点上下。

虽然,2011年港口增速出现下滑,全球经济表现异常疲弱,但港口建设情况并未因此而削弱,远东、北欧和南非仍是2011年码头投资建设的热门区域,可见码头投资建设者对未来港口的发展仍持比较乐观的态度。随着散货船舶大型化发展,以及对LNG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码头建设在本年度表现十分突出,受到货主和的青睐,纷纷投资扩建新建。而全球码头运营商也表现出对南美、非洲、东南亚地区集装箱港口发展的乐观预期,投资力度在2011年并未因为经济的萧条而减弱,但整体来看,码头运营商的投资将在未来表现的更为谨慎。

展望未来,报告分析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仍不明朗,全球港口吞吐量仍将呈小幅增长趋势,增长步伐将持续放缓,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平均增速或将保持在7%左右,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将维持5%左右的平缓增长态势。港口的“双速增长”现象也将愈加明显,欧美地区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可能仅维持在3%-4%左右,而亚洲主要大港增速也将逐步放缓,维持在7%-8%左右。由于各国港口长期规划于2011年分别出台,因此2012年码头建设力度不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大幅放缓,但由于部分地区出现港口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这些地区的码头步伐将有所放缓。此外,码头运营商在2012年也将更多的侧重于调整各自的股权结构而不是投建码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12年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低迷,港口将更多的利用费率以弥补利润,缓解压力,全球港口费率或存在走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