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缅甸还处在军阀割据时代呢?

2.缅甸为什么会走上军道路,结合近现代史谈谈

3.高分悬赏!!历史上美国操控国际石油价格实例有哪些?另求俄格战争美俄博弈的影响(论述题)

4.我国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对我国有什么好处

缅甸汽油涨价_缅甸油价暴涨公告

不行,考虑这门生意的中国人太多了,而且都已经有中国人在做这个生意了。但是不行,别人不买账。原因我给你分析下!

第一,柬埔寨缅甸人用摩托已经习惯了。摩托车销售,维修,二手买卖,翻新,配件等都有店铺做。所以用摩托很方便。电动车进来,配套的产业链不够,自然不会有人买账!

第二,摩托车劲大。本地人几乎家家有摩托车。无论是上班,还是载客,搬东西,摩托车都比电动车好。而且本地摩托车几乎都是日本进口,质量不错,国产的电动车也没法比!

第三,充电的问题,柬埔寨这里摩托车加油很方便,哪怕你跑到乡下,没加油站,但是肯定会有摆摊卖汽油的人,加油不是问题!电动车你想想。而且柬埔寨缅甸路况十分不好。电动车没有任何优势。

另外说价格。摩托车是比电动车贵的。但是柬埔寨缅甸人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中国人有个几万块钱,会去买辆国产车开开。这里的人有点钱只会去买辆好的摩托车,除非钱很多,做生意了才会考虑买汽车。所以价格不是关键。

为什么缅甸还处在军阀割据时代呢?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实力的稳定上升。鉴于能源供应不足可能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之一,能源安全在中国大战略中的地位悄然上升,并越来越成为中国战略考虑的重心之一。在全球化浪潮中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能源大市场中去,制定新的能源战略势在必然。由此,中国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际能源供求和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问题。 未来数十年里,全球油气供应充足,油气供需发展的总体态势会越来越安全,中国的积极参与可以改善和加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油气进口将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武器。从中国的角度看,利用国际石油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和确保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中国应该树立走出国门、分享国际油气能源的战略思想,加大利用国际的力度,以最终保证中国未来中长期的油气供应,增进能源安全。 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 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方针是“大力开发两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即立足于国内能源,不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的供应,其次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机遇,积极参与和开发国际能源。无论从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是环境保护的目标看,调整和改善中国长期以来煤炭在能源中占绝对优势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多样化都是中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必由之路。面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必然趋势,逐步增加石油进口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几乎已成定局。鉴于此,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至为关键。我们强调,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对海外市场的战略性石油投资,以此建立稳定的进口石油安全机制,实现平时中资油田向国际市场出售石油、特殊时期仅向中国市场供给石油的目标。同时,加强与产油区相关国家的合作,开辟稳定的能源供给新基地,确保油气来源的多元化,从来源上减少能源供应的脆弱性。 建立蛛网式能源战略通道 中国应下大功夫加紧蛛网式战略通道的建设,有效降低中国在海上石油运输被中断所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西太平洋战略通道的依赖。在这个问题上,中外分析家都强调了输油管道的潜在战略利益。首先,加强中国南海石油的开发,并着手建设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南中国海有石油235亿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是重要的战略基地,中国应加强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中国海石油开发上的合作。其次,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建设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的天然气管道,以及西西伯利亚——中亚——中国——日本的石油管道建设;再次,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和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国对中亚和俄罗斯能源的投资,能够为中国提供避开美国海军控制的航道的石油供应线,降低中国由于中东石油供应阻碍甚至中断所造成的脆弱,而且中国的陆上军事优势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建设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到中国的输油管道,可以确保中国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从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通道事关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应不遗余力地建设蛛网式战略通道,并大幅度提高确保战略通道畅通的能力。战略通道建设将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的事业,应发挥中央在战略通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投资和融资体系,在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上应重点向战略运输通道建设倾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可以增进整体的能源安全,降低区域内或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价格,建立互利的能源安全共同体。从油气进口国的角度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亚太其他能源短缺国家?穴尤其是日本、韩国?雪的需求。亚太地区在全球原油消费量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28%左右,但是,亚太探明石油可储量仅占世界的4.2%,石油产量10.5%。中、日、韩都是世界主要消费大国,日本和韩国基本不生产石油,日本年进口量2亿吨以上,韩国年进口量1亿吨以上,中国2005年进口量也会超过1亿吨。目前三国进口均依赖中东地区。在激烈的石油市场竞争中,中国的石油安全越来越与这些国家休戚相关,应该加强与它们的能源对话,共同探讨解决地区油气短缺的方案与措施,避免区域能源冲突与恶性竞争。其次,从油气产地国的角度看,中亚、俄罗斯油气丰富,已经与中国开展了积极的能源合作对话。中国应该促使能源合作纳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更加积极地促进中亚合作、参与远东能源开发,使得远东到中国东北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成为连结中亚和东北亚的纽带,获得更大的安全系数。中国可以促动参与建立区域能源共同体,以促成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东盟国家、港台地区等在内的区域能源安全体系。其基本途径是:加强与东亚进口国的合作,争取共同开发周边国家如中亚、俄罗斯的油气,共同开发中东的油气,共同建设输油管道和战略通道,减少经济、政治风险。东亚能源安全共同体不仅可以解决能源的问题,亦可以此为契机解决其他战略问题。 适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储备分为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用,国家只有在石油供应中断等紧急时刻才会动用这一储备,在石油价格动荡的时候,相关企业也要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抑制油价的功能。在平时,战略石油储备对稳定国际油价、影响石油输出国的政策及调整市场心态,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静态威慑作用。概言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个国家对应政治和军事危机的最重要工具,被视为减轻能源安全脆弱性的关键武器。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丝毫不次于核武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要求,其成员国拥有至少90天纯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这是加入该组织最为关键的条件。在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惟一没有任何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初级阶段,长输管线储存量为2-5天,铁路运输储存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存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为21.6天,都是生产性的库存,没有战略储备型库存。中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制定了“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以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性。根据美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经验,石油储备从开始建设到真正发挥作用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及早建立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专家建议,借鉴外国相关经验,应立法先行、合理确定规模、分区域、分步骤实施的方式逐步建立。 加强能源管理的制度建设 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国际影响,更应重视内部建设。中国需要一个综合协调的负责机构,统一协调能源决策。自1992年取消了能源部以来,中国没有一个单独的中央部门负责能源政策和管理事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是目前处理能源问题的核心机构,下设综合处、石油天然气处、煤炭处、电力处以及新能源处,外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直属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目前,与能源相关的管理、开发以及研究职能,分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部、水利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相关部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并不清晰。即使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内部,节能也不在能源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是归口环境与综合利用司负责。这不仅使得职能极度分散,而且往往在政策制定时“只见部门、不见国家”。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具有实际协调能力的中央能源主管部门,以便确立对能源安全、石油进口、天然气开发、电力改革、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整体协调。

缅甸为什么会走上军道路,结合近现代史谈谈

同其他军人一样,缅 甸新军人也是一种过渡性,民主化是其最终归宿。

但由于缅甸国内目前 还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动或取代新军人集团的领导地位,军人干政的现象还将在 缅存在相当一段时间,而缅甸军人的转型将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迄今为止,缅甸新军人已存续了20多年之久。

扩展资料:

1962年,军事将领奈温将军(General Ne Win)发动并成立以军事统治的,宣布要使缅甸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奈温执政后,对内实行“缅甸式社会主义”,一度对主要工商企业实行国有化。奈温一直强调缅甸奉行独立自主的、中立的不结盟对外政策。

主张同一切国家保持友好,但不为任何大国所左右,不参加大国集团,也反对把不结盟国家变成第三集团。人民对于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满。同年7月7日,学生在仰光大学发起示威活动抗议军事。军队则在奈温将军的间接指使下以血腥镇压了这个活动。

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支持缅甸北部的缅甸***武装。上台以后,撤出全部在缅中国军队,从此缅共武装失势。

缅甸国内情况很严重,而由于官员的轻易受贿使得毒品问题日益严重,更是日趋腐败。因为治理不当和腐败导致的经济严重萧条,缅甸于17年开始寻求外援。1980年代后期,缅甸已是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苏貌将军(General Saw Maung)掌政下,缅甸的英文官方名称由Burma改为Myanmar。国内反活动仍旧持续四起,昂山的女儿,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1988年成为缅甸迈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动力。

因公然批评奈温将军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虽然她曾在1995年获得释放,之后再次遭到软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获释。

2005年缅甸首都由仰光迁往内比都。2008年,军宣布将在五月举办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并在2010年举行民主选举来成立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缅甸

高分悬赏!!历史上美国操控国际石油价格实例有哪些?另求俄格战争美俄博弈的影响(论述题)

缅甸军人的产生、运转和走向

关键词: 缅甸 军人 产生 运转 走向

缅甸地处中南半岛,背靠中国大西南,是中南半岛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约5300万人(2004年),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有40多个民族,其中缅族是其主导民族,约占总人口数的70%多。首都现在为内比都(2006年由仰光迁入),全国有七个省、七个邦和两个直辖市。缅甸丰富但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缅甸还是一个军人执政的国家,从1962年3月至今,军人已在缅甸连续执政45年多,成为二战后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军人。1

军人是由军队控制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这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一种政治现象。军人政体是介于传统政体与现代政体之间的一种过渡政体。军人团体以军事力量或以军事力量相威胁,通过流血或不流血的军事推翻君主制政体或以议会文官以及其他形式的形体而获得政体,并依靠军事力量来维持专制制度。

一、缅甸军人的产生

军人政体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革命性的军人, 另一种是保守性的军人2,缅甸军人正是后一种形式。议会民主制在缅甸实施的初期就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西方式政体吸纳政治参与的程度与社会的实际参与水平发生矛盾;文人软弱无力;阶级矛盾,;官僚阶层结党营私,统治集团内讧不断,腐败成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使刚刚成立的新几乎无所作为。

缅甸独立初期的政治体制受外来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摇摆性,这与缅甸民族资产阶级的畸形发展是分不开的,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缅甸独立初期民族资本的贫乏和对国际资本与市场的依赖。另外,独立初期的缅甸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发展极其不平衡,也为缅甸未来的政治不稳定埋下了,尤其是在缅甸这样一个民族势力严重对立并导致武力冲突不断的国家里,军人的情强人统治也就应运而生。

缅甸国父昂山将军在日军的帮助下于1941年在泰国组建“缅甸独立军”并于1942年初随同日军攻入缅甸。之后日军不履行让缅甸独立的诺言,却准备成立效忠于日军的傀儡,于是,昂山将军又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1945年,缅甸光复,英国殖民者又卷土重来,于9月重新占领缅甸。昂山在1947年遇刺身亡,缅甸人民在其继承人德钦努的领导下继续独立运动,1948年英国正式承认独立的缅甸联邦共和国,从此,缅甸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独立以来的缅甸,其政治制度几经变化,1948到1962年基本上实行以吴努为首的资本主义的多党议会制度。1962年,内温将军发动,推翻吴努,成立革命委员会。14年,颁布新宪法,成立人民议会,组建了“社会主义纲领党”,内温任党,定国名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因经济恶化,全国爆发,党内温和总统吴山友辞职,吴盛伦被选为和总统。3

缅甸曾经实行过西方议会民主制度,1948年1月,缅甸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并且脱离了英联邦,但在政治体制方面,仍然选择了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度。独立前夕制定的缅甸联邦宪法规定,缅甸实行“三权分立”,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联邦为最高行政机关;最高法院为联邦最高司法机构。

但是,缅甸的议会民主制从确立之日起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执政集团的内讧,使总理吴努头痛不已。1958年9月,吴努不得不将权力移交给国防军总参谋长奈温将军。1960年2月吴努再度执政后,缅甸局势继续恶化。1962年3月2日,奈温以防止国家分裂为由发动,推翻吴努,终结了缅甸的议会民主制。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军队接管,成立军人执政的国家,命名“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宣布废除宪法,解散人民议会和国家权力机构。23日将“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缅甸联邦”由于治理不当和腐败导致的经济萧条,国内反的活动持续不断,1992年,丹瑞大将接替苏貌执政,19年改“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二、缅甸军人的运行

战后执政时间最长的军人,从1962年3月至今,军人已在缅甸连续执政45年多,成为二战后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军人。缅甸军人的执政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1962年~14年间的直接统治、14年~1988年间的间接统治、1988年至今的军人与政党竞争体制。

在政治统治方面,1962年成功后,军人直接掌握了国家,由17名高级军官组成的革命委员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奈温最初的考虑并非由军人直接执政,而是建立大众政党体制,但由于当时的政党不愿意与军人合作,于是奈温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政治制度,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归革命委员有,革命委员会奈温既长期担任军队的最高***,同时履行国家元首和首脑(总理)的职权,具有充分的立法、司法和执行的权力。为了加强建设,奈温于1962年 7月4日成立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革命委员会全体成员自动成为该党的第一批正式党员。1964年该党成为缅甸惟一的合法政党。4

由于军事机关和纯军事方法不适应管理国家,奈温决定用比较正常的国家政治和行政体制,并从11年开始了从完全的军人统治向立宪军人统治的过渡。13年12月,全民公决以高票通过新宪法草案,14年1月3日,革命委员会正式颁布新宪法,规定缅甸的政体为人民议会一院制,人民议会闭会期间,由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委员会即为国家总统。14年3月,已退出现役的奈温被选为委员会(即总统),山友当选为委员会副,盛温任总理,革命委员会宣布解散,正式将权力移交给人民议会——“还政于民”。但实际上,奈温仍是军,因为最高层的官员多在军队中服过役,军人14年以后仍全方位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虽然新军人一直强调不会长期执政,并于1990年5月在时隔30年之后举行了新一轮大选,但却拒绝交权给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的全国民主联盟,并多次软禁该党***。缅甸新军人也因此长期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军最近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就是响应“路线图”,缓解政治压力。东盟的路线图分三个阶段:(l)迅速释放;(2)军政当局同全国民主联盟和少数民族代表进行对话,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促进“国民和解”;(3)通过东盟、美国、中国和欧盟等对缅甸表示关注的第三势力给予缅甸侧面支持,实现民主化,包括保证全国民主联盟的政治自由和制定新宪法。最终实现的时间为缅甸作为东盟国的2006年。

2003年8月30日上午,缅甸总理钦纽在接见各部门负责人、军区司令、非的社会和经济团体协会代表时,就缅甸未来发展政策走向发表讲话,对缅甸民主化作出了具体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重新启动1996年临时中断的国民大会;第二步,召开国民大会,逐步开始各项工作进程,建立一个真实的、有充分秩序的民主制度;第三步,按照国民大会制定的基本原则起草新宪法草案;第四步,举行全民公投,通过宪法草案;第五步,举行大选组成议会;第六步,按照新宪法召开议会;第七步,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国家***和议会组成的内阁及权力机构领导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发达的新民主国家。这可以看作是对路线图重要环节的具体化。

然而,钦纽只不过是前台干实务的人物。国家军政大权仍掌握在丹瑞大将手上。丹瑞交出总理职位,却保留了国防部长、三军司令和全国最高决策机构“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等要职。钦纽之所以被推到前台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为人文质彬彬,素来给人以温和派的印象,对内外可起缓冲的作用。不过,未来的缅甸政治激流不可能容许他长期中庸骑墙。如果他执行的和解任务失败了,钦纽的政治生涯也许就此告终。钦纽上将如今在“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内已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从目前的情况看,他很可能步吴奈温的后尘,届时脱下军装,参加竞选。

在经济领域内,在奈温执政的26年间,缅甸由东南亚自然最好、发展水平位居东南亚前列的国家成为了落后的国家之一,1987 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缅甸国内也出现对军人不满的声音。曾于1961年~11年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生前就坚决反对军人。从1988年3月开始,缅甸持续爆发大规模的反奈温示威游行,奈温被迫辞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职务。

现在,新军人放弃了僵硬的经济体制,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缅甸自然条件优越,丰富。但多年来工农业发展缓慢。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颁布《国营企业法》,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农民可自由经营农产品,私人可经营进出口商贸。目前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5%。1992-95年缅甸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达7.5 %。1995年缅制订了1996/19年度至2000/2001年度五年经济发展,力图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五年发展期间,缅甸年均经济增长率达8.4%。2001年度,制订了2001/2002-2004/2005四年经济发展,并制定经济年均增长10%的目标。5同时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货膨胀,使经济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由于美等西方国家的长期制裁,及本身经济结构的封闭性和脆弱性,缅甸经济仍然未走出困境。。

在民族问题上,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问题普遍存在,民族因素在国际政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民族构成的复杂,民族压迫现象较为严重,民族间的互不信任、歧视、仇恨、冲突十分严重,各民族之间的战争连续不断。新军人改变了以往政治高压和军事围剿为主的策略,改为以政治安抚、经济输血为主,从而使多数少数民族反武装与达成了政治和解。

在政党和社会团体方面,1988年9月18日,以苏貌为首的缅甸国防军又一次发动,推翻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建立了新军人。在政治领域,新军人组建了“国家治安建设委员会”(19年11月改名“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官员以及法律的制定和颁布均由该委员会负责。该机构的兼任总理,直到2003年8月才单独任命另外的高级军官担任总理。新军人宣布实行多党制。缅甸政党的数量在1989年 3月达到最高峰的233个,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到1990年5月大选时,只剩下93个政党,目前还有九个合法政党,其中七个是少数民族政党。

缅甸现有第二大党民族团结党,最大民主政党全国民主联盟,少数民族政党掸邦民主联合会;最大群众团体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协会(巩协),系军培育扶植的半官方组织,此组织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以抗衡反对派民盟的势力。6

在处理与最大反对派的关系上,军施以铁腕对策。1988年,缅甸爆发全国性反对军、要求民主的运动。素季积极地参加到了这一民主浪潮之中。 9月27日,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成立,素季出任总书记。她在出任该职后更加活跃,四处演讲宣传,为即将举行的全国大选做准备。民盟也随之迅速壮大,成为全缅最大的反对党。这一切引发了缅甸军的警惕,最终在1989年7月20日以煽动骚乱为罪名对素季实行软禁。

在缅甸的影响并没有因其被软禁而消失。1990年5月全缅大选,民盟大获全胜,赢得了议会495个议席中的392席。但军对此不予承认。这样,民盟在缅甸争取民主的努力日益具体化为两点:要求军释放素季;承认1990年大选结果,将归还给民盟。而西方各国也以这两个问题指责缅甸侵犯,对其实行制裁,施加更大的压力。

军于1990年举行了大选,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绝对优势。在正常情况下,她应该成为国家总理,但选举结果被作废,军拒绝交出。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回响,她于1995年7月被释放。7她被多次阻止会见她的政党支持者,并在2000年9月再次被软禁。2002年5月6日,她在一次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由联合国主持的秘密协商后被释放。然而,她在2003年5月底再次被捕。经历一段时间的关押和9月的一次手术之后,她继续在仰光遭到软禁直到如今。2004年3月2日,联合国缅甸事务特使伊斯梅尔在缅甸看望了缅甸民主派领袖并与缅甸总理钦纽举行了会谈,再次试图促使双方展开会谈。,成了缅甸军最头疼的人物。

三、关于缅甸军人未来走向的预测

军人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不成熟的体现,缅甸军人当然也不例外。它是利弊共生、优劣互见的政治形式。从政治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角度来看,它有压制民主、加剧对抗、专制没落的弊端,同时有强调秩序、整肃社会、集中权力和发展经济的特定优势。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来看,军人政体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对于政治参与的限制,对于超过政党进行政治动员的尝试,对于阶级合作的鼓吹以及对于行政效率和廉洁的倡导,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或推后了许多社会政治问题的爆发,赢得了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的宝贵时间。尽管军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军集权政体的长期存在和延续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必然导致权力失衡,其专制集权的性质是与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的历史潮流相背离的,民主化的趋势不可抗拒。面对国内外的压力与挑战,外来的缅甸军可能走向何处呢?我的预测是缅甸军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自己的“新政”。

首先,缅甸军会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争取更大的民意来继续巩固自己的统治。经济发展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国际的和平和国内政局的稳定。政治稳定与政治变革、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缅甸当前最重要的是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内环境。经济发展对政局稳定的反作用。几十年来国际上的实践证明,只有持续、平衡的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政局。经济发展对维护政局具有积极的作用。8

缅甸爆发“袈裟革命”的直接原因是油价大幅度上涨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军人长期统治导致的社会压力需要释放以及军对民生问题的忽视。因此,目前缅甸局势虽已基本稳定,但是的根源并未消除。另一方面缅甸这次的所谓“袈裟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媒体炒作起来的,缅甸局势并未恶化到失去控制的地步。参加游行的僧侣最多时也只有全缅僧侣总数的1/20,游行只发生在仰光、曼德勒、实兑、帕科库等少数大中城市,而且以往缅甸历次反军人统治运动的主力之一——大学生并未加入其中,缅甸三大政治力量之一的少数民族也没有与反运动形成呼应,军人、警察、公务员以及军扶持的最大社团——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协会仍然忠于军。此外,目前缅甸多数民众已厌倦政治斗争,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领域。只要军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军人统治的危机并不像西方媒体渲染得那样严重。

其次,缅甸军在政治改革方面可能会主动机智地与各大政治力量尽快达成妥协或共识,以便是自己在未来的国内政治格局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缅甸新军人一直在按自己的步骤推进2003年8月制定“七步走民主路线图”。该“路线图”主要包括:重新召开1996年以来处于休会状态的国民大会;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国家***和以及其他中央机关,将***民把缅甸建设成一个现代、发达和民主的国家。就在开始出现抗议游行的9月3日,缅甸宣布历时14年之久的制宪国民大会胜利结束,将组织一个班子按照大会制定的新宪法原则起草宪法全文。根据新宪法的原则,军队在各级议会中必须拥有25 %非选举产生的议会代表名额,三军总司令是缅甸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在国家陷入危机时可以接管国家。这些原则已得到参加国民大会的少数民族代表及其他阶层代表的认可,这表明暂时没有一支力量可以取代军人来管理这个国家。

再次,缅甸军迫于国际压力可能会对最大反对派民主联盟作一些低姿态让步。由于爆发的“袈裟革命”导致国际社会更加关注缅甸的民主和问题,缅甸军人极有可能在与反对党民盟领袖举行对话的同时,仍按原在2008年进行新宪法的全民公决,并在2009年举行新的大选。但无论如何,军人不会因此退出政治前台,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主导缅甸政局的发展。

2001年9月底,91岁的奈温病情严重。军最高领导层为了防止在奈温过世后对局势失控、谈判夭折、军队分裂,所以加快了谈判的进程。这才是5月6日素季获释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而总结过去的斗争经验与教训后,民盟也意识到必须在现实政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妥协,以渐进方式实现缅甸民主。所以,在谈判中,民盟及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作出了让步:民盟同意放弃要求军承认1990年大选结果的一贯原则立场,同意与军组成3年到5年期的联合过渡,并根据在此期间通过的新宪法举行大选。一旦民盟在大选中获胜,保证不会运用法律追究军的所作所为,本人亦不在新中任职。

民盟同意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军队可在议会中拥有25%的席位,三军总司令有权任命其继任者和指定参加议会的军队代表,总统与三军总司令级别平等,在得到总统授权的情况下,三军总司令直接领导国家安全事务。 为了使谈判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军从2001年5月开始与其他合法政党会谈,并成立了包括奈温在内的54人政治协商委员会。9

军原在2002年3月份结束与民盟的谈判,此后组建过渡,待新宪法制定完毕后举行新的大选。这也就是说,缅甸军考虑在2005-2007年间完成向民选的过渡。如果这一能够按部就班地得到实现,苦苦追寻民主多年的缅甸将最终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

最后,缅甸军内部在对待一些问题上尤其是对民盟的问题上分歧严重,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军还要处理好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防止发生内讧给反对派机会可趁。已故奈温将军,从2000年10月开始极力推动军与民盟谈判,但后来双方的谈判似乎又陷入僵局,民盟与军对对方的不满情绪又有所抬头。但当时随着奈温年岁渐高,军队内部的分化也开始显露痕迹。所幸内温去世后军内部没有发生大的震荡。

我国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对我国有什么好处

石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地球上的石油将不复存在。

然而目前来看,全球石油供需大体上仍然是平衡的。那么,为何当前国际原油市场油价一涨再涨呢?其实,油价的上升,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而非经济需求使然。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渲染和操控,对它国石油的抢占,以及产油地区的安全形势,是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症结所在。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大国,占世界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美国也是第一大原油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3%。油价高位震荡,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和军事扩张息息相关。

一是利用美元、黄金和石油的比价关系,疯狂套利,操纵原油期货价格。每次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都能看到美国的资本黑手,比如,2008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低迷,石油价格大涨,严重背离了供需原理,期货市场根本不受美国监管,美国表面上打击投机炒作,实际上是美国和华尔街的联动。

二是通过战争和其它手段渗透抢占石油。发动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致使盛产石油的国家战乱不断,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美国的反恐战争,也直接影响市场的预期。伊朗作为世界第二大储油大国,不仅受到美国经济制裁,还受到战争威胁。无论伊拉克战争还是潜在的对伊朗的战争,无不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恐慌,造成油价动荡不定。美国还通过阿富汗战争,对中亚地区进行军事和经济渗透,通过参加石油开发等手段,竭力占有中亚及里海的石油。美国跨国石油公司已获得里海16%的石油,加上美英合资企业,两国已控制里海27%的石油。美国还对非洲发动能源攻势,目前非洲石油已经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0%。美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操控全球70%的石油及石油运输通道。对此,俄罗斯做出果断反击。2003年10月25日,俄罗斯石油大亨、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霍多尔科夫斯基试图将他的尤科斯石油公司主要股份出售给ExxonMobil公司。欲将俄罗斯这一重要的战略出让给的外国公司,实际上是一家美国公司。普京岂能轻易让其得逞?正如俄一位高级官员说,霍氏想出卖石油,这对克里姆林宫简直是一个“灾难性的”。目前,俄罗斯和美国在叙利亚的对峙,美国与中国在南海、东海和缅甸的角逐,都是为了石油。

三通过美国的原油库存变化,影响国际油价的市场预期,对国际油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遇到国际油价上涨的时候,根据自身需要,或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期达到抑制油价的作用。或国际油价越是上涨,则越是扩大石油战略储备,不断增大世界石油供给的压力。

四是国际石油的定价权也主要操控在美国手中。世界产油储量前十名的沙特、科威特、加拿大、阿联酋、利比亚都被美国控制,国际市场上石油直接以美元定价,因而美元不断贬值也导致油价不断上升。据计算,美元贬值10%,就会使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上涨7.5%。美国在控制美元和石油定价权上同样实行“单边主义”,以图保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评论指出,美国把石油作为经济武器,其目标主要对准中国,以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实力的稳定上升。鉴于能源供应不足可能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之一,能源安全在中国大战略中的地位悄然上升,并越来越成为中国战略考虑的重心之一。在全球化浪潮中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能源大市场中去,制定新的能源战略势在必然。由此,中国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际能源供求和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问题。

未来数十年里,全球油气供应充足,油气供需发展的总体态势会越来越安全,中国的积极参与可以改善和加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油气进口将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武器。从中国的角度看,利用国际石油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和确保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中国应该树立走出国门、分享国际油气能源的战略思想,加大利用国际的力度,以最终保证中国未来中长期的油气供应,增进能源安全。

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

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方针是“大力开发两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即立足于国内能源,不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的供应,其次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机遇,积极参与和开发国际能源。无论从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是环境保护的目标看,调整和改善中国长期以来煤炭在能源中占绝对优势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多样化都是中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必由之路。面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必然趋势,逐步增加石油进口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几乎已成定局。鉴于此,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至为关键。我们强调,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对海外市场的战略性石油投资,以此建立稳定的进口石油安全机制,实现平时中资油田向国际市场出售石油、特殊时期仅向中国市场供给石油的目标。同时,加强与产油区相关国家的合作,开辟稳定的能源供给新基地,确保油气来源的多元化,从来源上减少能源供应的脆弱性。

建立蛛网式能源战略通道

中国应下大功夫加紧蛛网式战略通道的建设,有效降低中国在海上石油运输被中断所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西太平洋战略通道的依赖。在这个问题上,中外分析家都强调了输油管道的潜在战略利益。首先,加强中国南海石油的开发,并着手建设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南中国海有石油235亿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是重要的战略基地,中国应加强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中国海石油开发上的合作。其次,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建设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的天然气管道,以及西西伯利亚——中亚——中国——日本的石油管道建设;再次,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和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国对中亚和俄罗斯能源的投资,能够为中国提供避开美国海军控制的航道的石油供应线,降低中国由于中东石油供应阻碍甚至中断所造成的脆弱,而且中国的陆上军事优势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建设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到中国的输油管道,可以确保中国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从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通道事关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应不遗余力地建设蛛网式战略通道,并大幅度提高确保战略通道畅通的能力。战略通道建设将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的事业,应发挥中央在战略通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投资和融资体系,在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上应重点向战略运输通道建设倾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可以增进整体的能源安全,降低区域内或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价格,建立互利的能源安全共同体。从油气进口国的角度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亚太其他能源短缺国家?穴尤其是日本、韩国?雪的需求。亚太地区在全球原油消费量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28%左右,但是,亚太探明石油可储量仅占世界的4.2%,石油产量10.5%。中、日、韩都是世界主要消费大国,日本和韩国基本不生产石油,日本年进口量2亿吨以上,韩国年进口量1亿吨以上,中国2005年进口量也会超过1亿吨。目前三国进口均依赖中东地区。在激烈的石油市场竞争中,中国的石油安全越来越与这些国家休戚相关,应该加强与它们的能源对话,共同探讨解决地区油气短缺的方案与措施,避免区域能源冲突与恶性竞争。其次,从油气产地国的角度看,中亚、俄罗斯油气丰富,已经与中国开展了积极的能源合作对话。中国应该促使能源合作纳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更加积极地促进中亚合作、参与远东能源开发,使得远东到中国东北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成为连结中亚和东北亚的纽带,获得更大的安全系数。中国可以促动参与建立区域能源共同体,以促成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东盟国家、港台地区等在内的区域能源安全体系。其基本途径是:加强与东亚进口国的合作,争取共同开发周边国家如中亚、俄罗斯的油气,共同开发中东的油气,共同建设输油管道和战略通道,减少经济、政治风险。东亚能源安全共同体不仅可以解决能源的问题,亦可以此为契机解决其他战略问题。

适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储备分为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用,国家只有在石油供应中断等紧急时刻才会动用这一储备,在石油价格动荡的时候,相关企业也要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抑制油价的功能。在平时,战略石油储备对稳定国际油价、影响石油输出国的政策及调整市场心态,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静态威慑作用。概言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个国家对应政治和军事危机的最重要工具,被视为减轻能源安全脆弱性的关键武器。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丝毫不次于核武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要求,其成员国拥有至少90天纯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这是加入该组织最为关键的条件。在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惟一没有任何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初级阶段,长输管线储存量为2-5天,铁路运输储存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存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为21.6天,都是生产性的库存,没有战略储备型库存。中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制定了“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以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性。根据美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经验,石油储备从开始建设到真正发挥作用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及早建立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专家建议,借鉴外国相关经验,应立法先行、合理确定规模、分区域、分步骤实施的方式逐步建立。

加强能源管理的制度建设

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国际影响,更应重视内部建设。中国需要一个综合协调的负责机构,统一协调能源决策。自1992年取消了能源部以来,中国没有一个单独的中央部门负责能源政策和管理事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是目前处理能源问题的核心机构,下设综合处、石油天然气处、煤炭处、电力处以及新能源处,外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直属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目前,与能源相关的管理、开发以及研究职能,分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部、水利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相关部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并不清晰。即使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内部,节能也不在能源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是归口环境与综合利用司负责。这不仅使得职能极度分散,而且往往在政策制定时“只见部门、不见国家”。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具有实际协调能力的中央能源主管部门,以便确立对能源安全、石油进口、天然气开发、电力改革、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整体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