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从中东战争攫取了多少经济利益

2.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

3.2009年或2010年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排行!要有依据和详细的~

4.战争的经济观

5.从06年到08石油价格?

6.的政策

7. 美国和加拿大油气安全战略

美国国防储备油价多少_美国储备

就拿你我来说,美国人在伊拉克到底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是猜不明白的。不过我想,他们是不会亏损的。虽然说明年他们就要全部撤军,但是被他们踏平了的地方在一段时间里还是属于他们的。就像一个小小的蚂蚁窝被大像的踩了一脚之后,余下的蚂蚁还能完全守护自己的那个小窝吗?伊拉克现在就是那小窝被“美国大象”踩了一脚的“蚂蚁”。也就是说,伊拉克现在的石油是美国的盘中餐。这大餐至于如何吃,何时吃,那是美国人的事了。

美国从中东战争攫取了多少经济利益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离不开能源,而在世界上所有的能源里,石油是最重要的能源。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石油储量很少。因此每当国际石油价格变动,我国都会做好防范。毕竟每年我国要从中东地区进口大量石油,如果石油安全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而石油价格在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下跌态势。

导致石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石油的交易单位是美元,这证明美国在石油上的把控力度很大。如今石油价格下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期货市场上原油暴跌,主要有两个标的物,分别为WTI原油和布隆特原油。而WTI原油也就是美国原油,此款原油价格和美国经济挂钩,因为美国经济不景气,因此WTI原油价格暴跌,从而导致整个原油市场发生大的震动,许多国家石油价格因此下跌。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产油国与石油消费国在产量规模上没能达成一致,这个原因导致国际油价下跌10%左右。而且俄罗斯为了发展自己国家经济,根本不同意减产。俄罗斯国家经济虽然不是很景气,但是国家国防力量强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因此我国石油价格也逐步降低。

我国原油期货规模如何?

每个国家都知道掌握原油的定价权,就等于掌握住经济的命脉。因此我国在2018年也建立原油期货市场,虽然期货市场已经建立,并且在亚太地区占有大量份额。但是对于整个国际原油市场来说,我国期货市场还非常渺小。所以还需长时间的沉淀我国原油期货市场才能比肩国际顶尖期货市场。也希望这一天可以早点到来,掌握原油价格。

为什么要掌握原油定价权?

因为我国原油运行路线受到其他国家控制,目前除了从巴基斯坦国内用油以外,我国的主要用油路线处于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又常年被欧美国家所控制,因此如果发生战争,我国原油可能会大面积短缺,从而导致严重的危害。因此我国想利用原油期货来占据市场,并且掌控原油定价权,使我国不必陷入此类情况。希望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可以快速发展,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

2015年,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约旦和埃及,它们希望购买数以千计的美制导弹、及其他武器,以弥补过去一年里消耗掉的。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限制美国军工企业能卖给阿拉伯国家的武器类型,为的是确保以色列对其在该地区的传统对手上保持军事优势。但由于以色列与这些阿拉伯国家目前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针对伊朗的联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愿意把先进武器出售给海湾国家,对此也几乎没有来自以色列的公开反对。国防行业分析人士和中东问题专家说,中东地区的动荡,以及富裕的逊尼派国家为争夺地区霸权与什叶派的伊朗作战的决心,将导致对国防工业最新、最高尖技术硬件的新订单激增。

中东战争表面上与经济毫无瓜葛,但是其实五次战争都和石油紧密相关,所以中东战争对油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经济上讲,石油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进展。中东盛产石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其储量占全球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而且中东地区是国际石油市场最主要的输出者,欧美的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大国都需要中东的石油。所以,中东地区的油气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谁能够控制中东的石油或者说能够对中东的石油有话语权,谁就能够扩大世界影响力且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另外,中东地区是联通三大洲的枢纽,是世界要塞、贸易通道,而中东地区也是现今世界货物贸易主要通道,在运输成本与运输效率上,都是优于其他地区的。

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家直接切断了对英国和法国两国的石油供给链,导致英法两国国内石油严重供应不足,石油价格更是一升再升。1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再次拿起石油武器去支援埃及和叙利亚,在石油的对外供应方面,阿拉伯逐月减产50%,后来还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这给美国带来了很大的的压力。与此同时,石油生产大国趁机推行石油国有化的政策,将西方的石油公司的股份全部划为国有。这一系列的减产、控量、禁运的措施,直接导致油价飞涨,油价的飞涨也是二战后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中东战争中明显可以看出,各国都在依靠石油来控制战争的发展,参战方也都在彼此遏制对方对石油的控制,所以在中东战争中有很多的石油基地被轰炸。这些石油产量大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在战争期间,油价曾涨到过34美元一桶,这个价格在那个时代算的上是天价。

然而,战争过去多年,这些国家并没有放弃军备竞赛。据跟踪全球军事开支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数字,沙特阿拉伯2014年在购买武器装备上花了逾800亿美元(约合4960亿元人民币),超过法国和英国这方面开支的总合,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防产品市场。阿联酋去年购买武器的开支近230亿美元,是该国2006年这类开支的三倍还多。卡塔尔是国库充裕、希望在中东具有影响力的另一个海湾国家,它也在疯狂购买武器。2014年,卡塔尔与五角大楼签署了一笔110亿美元的交易,买来了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以及爱国者和标枪防空系统。现在,阿联酋正购买波音公司的F-15战斗机,以取代其老化的法国幻影战斗机群。

美国的国防企业正在跟着钱走。波音公司于2011年在卡塔尔多哈设立了办事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在那里设立了办事处。2013年,洛克希德成立了专门负责对外销售的部门,公司首席执行官玛丽莲·休森曾表示,洛克希德需要增加出口业务,目标是让全球武器销售占到其总营销额的25%到30%,以部分地弥补五角大楼因9·11而预算一度大增之后出现的经费萎缩。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中东地区的代理人战争可能会持续好几年,这将让中东地区更渴望得到F-35战斗机,该战斗机被认为是美国未来武器库的瑰宝。这个机型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武器项目的产物,它具有隐身能力,并已大量推销到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国。但出于维护以色列军事优势的考虑,尚未向阿拉伯盟友销售。

2009年或2010年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排行!要有依据和详细的~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问题描述:

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啊?急需~~老师布置的作文啊

解析: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伊拉克战争已经进入第15天,却丝毫没有“速战速决”的意思。相反,如布什所言,“这将是一场比我们预想的要更为艰难和漫长的战争”。据说,美英联军的陆战部队正一步步向巴格达推进,但在我们看来,美国正在离自己预想的战争目标越来越远。从目前的迹象来看,美国打击欧元、捍卫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算盘很有可能落空,伊拉克之战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美“石油梦”可能破灭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因就是通过控制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石油来主导国际油价,从而打击欧洲经济对手。

美国想通过赢得战争来控制伊拉克的主要油田,再将油田转包给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在战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石油价格比战前高出20多美元的背后是美国对石油开牢牢的控制权,并以此拉动了美国近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但此次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包括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在内的合同商都表示要紧紧抓住油田开合同不放,宣称:即便发生更迭,根据国际法,开合同依然有效。其他合同商也已经做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以期在与战后新谈判时获得有利地位。因此,即便这次伊拉克之战美国获胜,美国想轻而易举地获得石油控制权并非易事。

退一步讲,就算美国获得了石油主宰权,由于伊拉克的油田设备在经历10多年的经济制裁后已相当陈旧,目前日产油量仅为200万桶,战后要维持目前产量更为不易,而要重新恢复正常运营则至少是两年以后的事情。这与1991年海湾战争后的“现炒现卖”大不相同。

更有甚者,萨达姆在孤注一掷的形势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下令军队放火焚烧所有油田。据最新报道,伊拉克军方已经点燃了位于伊拉克南部的几个油田,而由于沙尘暴天气,美方根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扑灭油田大火。

从以上的分析看,美国要想如海湾战争后那样全面控制石油已不太可能。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下跌,但随着战争由“速战速决”演变为长期战,绝大多数的国际石油市场人士对油价看涨。美国石油学会的首席经济学家约翰·费尔密承认,一桶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美国未来半年或更长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降低0.3%。美国能源部估计,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美国经济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

“要钱”策略难实现

美国还有一个保底策略,即让欧盟国家及其他国家掏钱支持其发动战争,并参与伊拉克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战后重建。美国的这种“要钱”策略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十分奏效。当时美国90%的花费都是由沙特 *** 、科威特、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分担。但这次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大有不同,由于美国与法、德、俄等国的巨大分歧,美国此次绕过联合国单方面对伊动武,在军费问题上得到各国积极分摊的可能性大大缩小,“要钱”策略遭遇巨大阻力。在海湾战争中分担战争费用最多的沙特 *** 以“国内百分之百反对进攻伊拉克”为由,拒绝再为战争出一分钱。日本 *** 也已表示,由于日本财政状况恶化及舆论压力等原因,日本不再像海湾战争时那样承担战争费用。一些国家甚至还要求美国给予补偿或经济援助,美国 *** 将为此付出300亿美元的花销,其中60亿美元为无偿援助。

即使美国最后如愿占领了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也会让美国焦头烂额。出于对科索沃战争的反思和教训,欧盟已不太可能对伊拉克战后重建慷慨解囊。欧盟官员甚至公开表示:战争的后果应该由战争的发起者负责。

如此一来,美国的“要钱”策略将会流产,从而对美国的财政状况造成沉重负担。开战前,布什总统对外公开的战争费用预算是500亿美元到610亿美元之间。但这只是一个预算,随着战争的拖延,国际上普遍认为,战争费用将超过700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测,如果将对伊战争开支计算在内,2003财年美国 *** 的财政赤字可能会突破4000亿美元,美国的经济增长将亮起红灯。

海湾凯歌不会重奏

自从布什发表公开电视讲话,声称“这场战争可能较一些人的预期更长、更为艰难”以来,投资者对买入美元变得谨慎,绝大多数外汇策略师预计,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战争结束后,美元将会在短暂上扬之后恢复下挫走势,原因是巨额的战后重建费用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同时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扩大,促使美元汇率进一步走低。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经济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正进入结构收益和经济周期效应显现时期,经济结构周期和经济运行周期处于上行通道,而海湾战争只不过是给美国的经济复苏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处在衰退与复苏的边缘,不确定性十分突出,经济自然周期和结构周期处于下行区间,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预计不到2%恐怕还不仅仅是战争阴影惹的祸。经济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经济走势,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这也注定美国此次的战争行动不会重奏海湾战争的凯歌,其结果只能是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 *** 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 *** 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 *** 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 *** 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 *** 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 *** 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 *** 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 *** 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 *** 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 *** 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 *** 》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 *** 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 *** 》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 *** 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 *** 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战争的经济观

2009年世界综合国力排名

<1>美国 2008年底美国的利率可能会降至1.5%以下,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转暖,2009年会以25基点(甚至更少的基点数)的加息力度逐步提高利率,恢复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和股市的调控能力及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美国总是懂得把人民集结在最赚钱的行业,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绝对优势地位。2010年底美国仍将以世界第一的国民生产总值,黄金储备,教育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尤其是军费开支),全球500强企业数量,综合国力和世界第一大货币美元(与欧元影响力相当)等稳坐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宝座。美国次贷危机的确对世界股市,尤其是股民、基民信心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但是也应该看到世界许多重要经济实体如“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实体经济走势都较为强劲,日本经济也正逐步转暖。美国各项主要指标占世界的比重每年略有降低,显示出了亚洲经济的强劲走势。美国受世界经济大繁荣和本国各项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带动,必将逐步走出次贷危机,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预测美国全年经济增速约为2.6%(这个增速很大程度上由中美关系决定,因为中美关系直接影响国际油价,中美贸易额等)。以2012年底汇率计,2012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会下降到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9%以下,但综合国力仍将占到世界综合国力的20%以上,在绝大多数重要领域还将占到世界的绝对比重!2015年美国军费开支将超过1.5万亿美元。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压力:美国次贷危机,国际油价高速上涨,巨额贸易逆差,巨额财政赤字,高通货膨胀率,美元疲软等,期间关系是巨额贸易逆差,巨额财政赤字和美国次贷危机,是导致美元疲软,进而导致美国高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油价高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军事:(1)以大型军事科研工程为基础,美国军力每年增强15%以上;(2)指挥全球美军的美国四大指挥中心:(五角大楼)美国国家军事指挥中心—最大指挥中心,国家紧急机载指挥中心—最强大空中指挥所,战略空中司令部指挥中心—战略空中中枢,北美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防空防天指挥中心;美国海军绝密武器研究最大基地“第七区”,未来美国最大的武器试验中心,美国海军空战中心—“中国湖”海军基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里奇克雷斯特镇附近的胡佛大坝下;(3)军事战略:美国有国家导弹防御(NMD)和战区导弹防御(TMD)军事系统;美国不断进行军事侵略和军事演习取以战养战的军事策略;美国情报部门雇员约15万人,年度开销超过300亿美元;近20年中国的军力增强速度略高于印度,远高于日本,为了维持相对平衡,美国将来必定会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强化军力来限制中国(2008年5月6日澳大利亚晨报报道美国国防部已经批准向澳大利亚出售宙斯盾武器系统,总价将会达到4.5亿美元,美军方称此系统可增强澳大利亚的空战能力。”);(4)武器装备:除了上面图中的部分展示,美国还有“空军一号”、“铆钉”侦察机等大批闻名世界的高科技大型飞机。第四代战斗机F–22A“猛禽”的六大技术优势: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短距起降,高度综合和智能化的航电系统,良好的保障性能。

<2>日本 世界第二且仍占世界较大比重的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外汇储备量,世界第四的对外贸易额,处于世界最发达国家行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先进的教育实力,世界第七的军事力量和世界前五的军事潜能。日本几乎所有的优势都直接表现在经济上和以经济为支撑的科技上,所以一旦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下降,综合国力的排名就会大幅下滑。由于过去几十年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始终处于世界第二或第三位,积累了雄厚的资本(银行存款,黄金、外汇储备,固定资产〈主要是建筑〉),所以日本的大国地位还可以维持10年以上;到2020年底,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挤出世界前五,外汇储备将被挤出世界前三,对外贸易额排名将被挤出世界前四,日本的大国地位将基本终结。最后终结日本大国地位的最重要力量,可能不是未来的三个超级大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而是日本绝大多数的依赖国澳大利亚。

军事:(1)日本“无核三原则”: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2)武器装备:日本现役的F–15J战斗机、F–2战斗机、C–130运输机、E–767预警机都具有空中加油能力。

<3>德国 凭借着欧元对美元的微量升值和一定的经济增长,多年的世界出口冠军和保持巨额贸易出超,2016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位居世界第三,对外贸易额也有望(超越美国,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随着法国影响力的略有下降,作为欧盟经济实力最强国,德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必定会在全世界日益突显。教育一直领先于世界,哺育了康德、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等世界级伟人。

<4>中国 (1)2009年起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引擎(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和欧盟经济的负面影响高于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引擎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同时中国也将在金融,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科技等关键领域强大起来。2011年底军事力量世界第二(与俄罗斯相比防御能力更强,进攻能力相当—中国更强调国防),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的外汇储备金额将多于外汇储备世界前10的国家中,其他9国的总和),国内市场规模世界第三(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科技力量世界第二(航空航天科技,军工科技,核科技,电子信息科技等核心领域世界第二,船舶科技世界第一),占全球商业500强比重世界第二(紧次于美国),人口世界第一,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世界第一(3000万人以上),世界第一金牌数(体育超级大国地位的象征)。吞吐量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拥有五座以上:上海,香港,广州,深圳,青岛,天津等。经济上与欧盟,美国形成世界经济大三角;军事上与美国,俄罗斯形成世界军事大三角,超级大国地位显现。但由于那时中国仅处于中等发展中国家高级阶段且欧盟和美国优势较大,所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甚至超越欧盟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实体,还有一段路要走。

(2)中国的竞争优势:2012年底中国东部将达到初等发达国家初级阶段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中国中西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略高于印度全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且比印度更具有,能源,交通运输等优势。商品运输:陆路可以直接通过亚欧大陆桥运往欧盟,俄罗斯;海上可以较近的运往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空中可以较快的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并且那时中国本身就是仅次于欧盟,略高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市场,所以在2008年初~2020年底的13年中,中国始终都会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中国更有必要成为高科技产品的世界制造中心),只是区域上会由东部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东部也会由世界制造中心发展为世界创造中心(中国需要在中西部建立起大量的高质量大中型城市吸引国际资金的区域性转移)。随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的增大,在未来,世界绝大多数经济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都将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华贸易的高速增长。

(3)中国的外部竞争压力:未来五年内俄罗斯和印度的对外贸易增速都将与中国对外贸易增速相近;2020年底前俄罗斯和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将进入世界前八,那时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贸易方面的竞争力都将不亚于美国,大国成为强国,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分流作用,相对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全世界高速增长也极有可能引发全世界的高通货膨胀;俄罗斯,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大国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会逐年增大;2010年底~2018年底有两届奥运会和两届世博会都不可能在中国举办,这将加快中国对手国的发展;中国将来还需要偿还亏欠日本的。

中国的内部发展问题:通货膨胀率很高;财政赤字问题和国债问题也有一定的压力;黄金储备量在世界大国中排名靠后(与欧盟各国黄金储备总和及美国黄金储备相差悬殊);科技和能源科技的发展速度低于和能源的消耗增速;人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会使中国百姓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5>俄罗斯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高速攀升是俄罗斯经济高速增涨的重要基础。2008年第一季度外贸额为1633亿美元,同比增长55.8%;外贸顺差为5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莫斯科已成为欧洲房地产商在欧洲的首选投资地。2012年底前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将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贸易出口额将上升到世界第五位(紧随中国,德国,美国,日本之后)。有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普京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更是一个出色的未来学家,如果俄罗斯继续走普京路线,2015年底俄罗斯将发展为中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与世界第七的意大利相当;2020年底国民生产总值将进入世界前五,综合国力可比美国。

<6>英国 由于现在的世界计算机体系对英语有很大的依赖,未来五年内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英国也会成为世界亚超级大国之一,所以英语和汉语将更突显世界最重要的两大语种地位,英国具有语言优势;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占有人口的绝对比重;世界金融地位日益突显,也使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影响力更大,再借力伦敦奥运会(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是英国综合国力升级由量变增强到质变飞跃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英国的发展前景值得关注。

<7>法国 法国是紧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核能大国,在旅游业、军工科技和文化领域等方面较有优势,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与中国的较好关系,2013~2020年将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处于优势地位,甚至有机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上赶超德国,但现在中法关系出现了危机。

<8>加拿大 七达国家中,唯一石油净出口国;铀储量世界地二;与美国互为最大贸易伙伴;是公认的世界移民政策做得很好的国家之一;全球气候变暖使加拿大可开发空间大增,如果北冰洋航道开辟,加拿大有实现高速飞跃的可能。

<9>印度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世界第二或三位的软件大国,综合国力增强速度,在大国中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到2012年底印度将成长为世界六个亚超级大国之一;印度粗通英

语的人超过两亿,这是印度在现代计算机领域,尤其是软件业的优势; (据说印度民间有1万吨以上的黄金和15万吨以上的白银)2012年以后,印度有实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收购民间5000吨黄金,使印度卢比迅速成为高价值的,为全世界认可的世界性货币之一,进一步提升印度的亚超级大国地位。《福布斯》杂志2008年5月4日报道:身价430亿美元的51岁印度富豪穆克什·安巴尼在印度经济中心孟买市,耗资20亿美元正在为自己打造一座高173米的世界上最昂贵的私人“摩天豪宅”(左图)。

军事:印度一直保持着巨额的军事购,在未来5年内购300亿美元以上的军事硬件和软件;据称,印度自认为是军事强国。

<10>巴西 世界第五人口大国,第五土地面积大国,世界重要的铁矿石和石油等重要和能源出口国,拥有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该公司保有铁矿石约40亿吨;咖啡产量世界第一;拥有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2012年底巴西将会发展为南半球拉丁美洲,非洲,大洋州三大洲中的最强国。

<11>澳大利亚 亚太地区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和世界最大铁矿石出口国之一;铀储量占世界的40%左右;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楼价平均每七年翻一番,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规律,具有极低的风险和极高的回报率;服务业几乎占其经济活动的8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银行业服务质量排名世界第三;货币升值速度世界顶尖,人口也在高速增长中,是世界较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13>韩国 如果韩元继续走软,那么2009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就会被墨西哥超越,2011年将会再被澳大利亚和荷兰超越,那样对韩国国际地位将会是极大的冲击。

<14>西班牙 在所有大国中,现在西班牙与其他大国的矛盾似乎是最不明显的。如果西班牙能够更好的处理好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借力以中国为经济中心的强势亚洲经济和高速发展的非洲经济,2020年底前西班牙的综合国力将超越意大利,甚至会有更高的国际排名。

在国际上,“展望五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经济也较受关注,但今年似乎也都面临困境,越南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印度尼西亚人口位居世界第四位,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和煤炭出口国之一。

从06年到08石油价格?

美伊是否会走向战争?

——从经济学的视角观之

王健

摘 要 题环球liào@①望

有关美国是否会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自核查风波重起以来,一直是国际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各种判断充斥于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吸引了无数眼球的注意力。总起说来,绝大多数人认为虽然伊拉克已经无条件地接受了联合国1441号决议,但美国仍然进二退一地一步步走向与伊拉克的战争。

从政治上和战略上讲,布什显然已经找到了战争的理由,而且在讨论战争问题时,经济代价往往是忽略不计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济代价,特别是参战人员的伤亡代价只有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程度,这场在政治上“正义的”战争才最终能为美国公民所完全接受。如果美国的参战人员伤亡过千,如果战争引起的经济代价导致增税或经济衰退,那么白宫和国会的决策者可能会在决定立即投入战争前思忖再三。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战争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在目前还没有一套非常系统的有关战争和冲突的公共经济分析模式的情况下,有关美伊战争的经济评估只能暂时建立在对战争行为和战争后果,建立在对石油市场和相关市场的影响,以及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之上。在开始分析前,有两点必须声明:第一,我们分析的是国际的总体代价,而不只是预算意义上的代价,即国家的产量受战争及其战争后果的牺牲度。第二,估计的是只是战争增加的代价。如82个空降师的费用并没有计算在内,因为不管它在伊拉克还是在北卡罗来纳,这些费用总要支付,我们计算的只有增加的费用,如交通、战争费用、军需补充等。

对于战争的结果,应是没有悬念的,因为凭借美国的实力,战胜伊拉克稳操胜券。差别在于持续时间的短长、对伊拉克总体破坏的程度、平民伤亡的规模、非常规战争是否爆发以及战争蔓延范围和对经济冲击的大小。由此,我们可以将未来可能的美伊战争粗略地分为“速胜战”或果“持久战”两类。“速胜战”类似于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预计能短时期内抓获或杀死萨达姆,伊拉克军队迅速投降,美国阻制南方或北方库尔德地区出现无序混乱状态。美国民主党内智囊团的一份报告中(注:assessing the cost of military action against iraq:using desert shield/desert storm as a basis for estimates,an analysis by the house budget committee, democratic staff, september 23, 2002.)称此类“速胜战”为“新战争a”,即战争时间在 30天到60天之间,空中打击与地面战斗相结合,随后由战区部队维持两个半月的“战后存在”。这是所有战争可能行为和后果中代价最小、最理想的一种。而“持久战”则意味着战争的进程十分不利,如遇到了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伊拉克军队集中在巴格达等城市周围进行的巷战、对石油市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以色列被牵入了战争、全球恐怖主义活动升级、占领和维和代价居高不下、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费用高涨、人道主义援助代价高昂、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以及战争中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两类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

目前美国已有了两份有关战争代价的详细研究报告,都是由国会预算分析家们制定的。一个是前面美国民主党智囊团之一,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内民主党小组制定的所谓“众议院报告”,另一个是由国会预算局制定的所谓“预算局报告”。(注: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estimated costs of a potential conflict with iraq," september 2002,ailable at . cbo.gov.)

“众议院报告”建立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基础之上,估计投入兵力25万,估计费用,包括利息在内,约在480亿到600亿美元之间,比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投入要小一些,前者按目前价格计算,约为800亿美元。“预算局报告”预计战争将动用大规模的地面部队,投入37万兵力在伊境内及附近地区,估计花费在440亿美元。综合这两份报告,战争费用约在 500亿左右。但是,这两份报告都建立在“速胜战”判断之上,没有考虑到“持久战”可能带来的费用增长。如果邻国不同意美国建立基地和飞越领空,伊拉克取城市防卫战略,战争可能要拖延一年时间以上,陷入“持久战”的困境,美国由此可能比这两份报告的所预测的承担更多的经济代价,从500亿美元上升到约1400亿美元。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经济代价也只占美国gdp的1.5%左右,相当于美西战争时期的代价,而非等同于代价高昂的越南战争或朝鲜战争。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两份报告虽然有助于公众了解未来美伊战争的代价,但这是很不充分的。因为除了战争的直接军事代价外,战争爆发后的持续经济支出事实上不可避免,因为这些因战争而起的经济代价估计会持续10年左右,即从2003年延续到2012年。

首先是占领和维和费用。“预算局报告”估计占领费用,每年约为170亿到450亿。其中每个维和人员每年约需25万美元,这数字相当于在科索沃的美国维和人员的费用下限。但这很可能低估了战后伊拉克的敌对氛围,其局势或许有点象约旦河西岸而非巴尔干地区,此外,维和时间的长短也是无法预测的。美国占领日本是7年,在韩国的3万军队驻扎了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成功占领伊拉克会少于5年时间,很可能会长达20年,而这没有公开的估计,最低总支出将为750亿美元,最高将达 5000亿美元。

其次,如果要在伊拉克建立某种秩序,美国及其盟国必须转向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那么如何建立新呢?是取阿富汗模式,还是如当年占领德国或日本那样成立占领,强行实行西方宪法、自由言论和自由选举?还是制定一项更广泛的促进中东民主化的马歇尔?有学者警告说,这一重建进程非常困难,代价高昂。最近美国在海地、阿富汗、波斯尼亚的例子就说明美国尚没有找到任何短时期内低成本重建国家的成功模式。虽然目前难以预算准确的时间跨度,但一般很难想象将伊拉克变成现代民主社会不需要10年时间。

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的代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战后伊拉克复兴的。如果目标是人均gdp等于埃及或伊朗,估计人均800美元,总计约200亿。这一估计与世界银行对黎巴嫩,东帝汶和波斯尼亚的战后重建估计接近,需要约每人1000美元。(注:world bank,"afghanistan:world bank roach paper," november 2001;ailable at worldbank.org.)如果目标设为雄心勃勃的“伊拉克马歇尔”,(注:this was discussed in roger d.carstens,"a marshall plan for lraq," 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5,2002.)那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40年前的马歇尔共花了美国130.3亿美元,相当于今天gdp的4.5%,或 4500亿美元。按今天的收入水平,援助总计为每人 2000美元,是上述人均800美元的一倍还多,而欧洲的马歇尔花费更多,估计在750亿美元以上,依此框算,那么伊拉克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费用少250亿,多则1000亿。

第三,人道主义援助。这包括照顾在伊拉克的难民,伤病员,很可能还包括邻国的难民和伤员,目前具体数目尚难估计,因为不清楚处于危急之中的人数,以及战后援助的持续时间。但1990年代的巴尔干冲突中的人道主义援助费用是每年每人约500美元。一个大概的估计是,在伊拉克约100万到500万人需要接受人道主义援助,如果这种援助持续的时间在1到4年,那么人道主义援助的费用估计在 10亿到100亿美元之间。

那么谁来为这巨额的战争费用买单?一个比较现实的资金来源当然是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如果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战后能恢复到每天300万桶,按目前价格,每年约有250亿美元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已经用于了许多地方,最主要的是用于食品,医药和其他必需品的进口,还有一些将用于未来经济重建。此外,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许多国家声称拥有3000亿美元的债权。因此,将这些资金转付美国占领的费用,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愚蠢的。

那么,是否象第一次海湾战争那样,由其他盟国来付帐呢?这存在着不确定性,如果战争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支持或广泛的国际支持,那么美国将被迫独自支付绝大部分帐单。

当然,美国也可能象以往一直遵循的“打了就跑”的哲学,不积极参与战败国的重建。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阿富汗战争。截止2002年9月的,美国花费了130亿美元用于战争,但用于平民或人道主义援助的费用总计也不过1000万美元。特别是目前美国每年的对外援助只有150亿美元,因此能否为战后重建提供帮助是值得怀疑的,如是,则将导致伊拉克长期处于无序、混乱和贫苦状况,虽然这会大大缩减美国的支出,但在外交、政治,甚至是经济上的代价也是不可低估的。

美伊如果开战的另一个重要经济代价就是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冲击。不仅会产生有形损失,也会引发政治,导致石油生产国在战后实行限产。

最令人担心的,当然是伊拉克的整个石油设施遭到彻底毁坏,并波及科威特、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设施。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撤退时摧毁了科威特的油井和其他石油设施。这种破坏行径使得科威特的石油生产陷入瘫痪,2年后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因此,除非伊拉克***在未来美伊战争的初期就被抓获,否则,伊拉克军队很可能会破坏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设施。这种自残行动在和平时期是不可理解的,但在战争中则无法排除。此外,生化战争对海湾地区石油设施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也是不可低估的。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是opec国家在实行石油协议减产。这可能产生于这些国家对美国的抵制,就象13年阿以战争爆发后的那样。这也可能是由于opec国家的石油大部分被控制在反西方分子手中。

布鲁金斯研究所经济学家乔治·佩里最近研究了世界石油供应中断的经济影响。(注:george l. perry,"the war on terrorism, the world oil market and the us economy," october 24,2001;ailable as analysis paper # 7 at . brook.edu/views/papers/perry/2001.htm.)他分析了坏、更坏和最坏三种情况。尽管他的研究的出发点是恐怖主义,但实际上任何破坏行为引起的石油中断的后果是基本相似的。佩里设定的“最坏”情况,与可能的战争“坏”结果,即“持久战”产生的后果基本一致。这一结果设,世界石油产量每天下降700万桶,部分可以由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每天提供250万桶来抵消。许多不利结合在一起,如战争破坏、恐怖主义或该地区在政治上的反抗,很可能导致这一结果。具体说来,大部分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能力和 1/4的其他海湾国家的生产能力遭到破坏。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涉及opec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抵制,削减石油生产25%。这一抵制的运用在经济上是没有障碍的,因为产油国的利润会由随产量下降而引起的油价上升得到补偿。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全球石油产量的下降,从而引发油价暴涨,通货膨胀上升,石油消费者的财富由此转移到石油生产国。在佩里的“更坏”的情况下,估计油价会上涨3倍,达到约每桶75美元,汽油每加仑约3美元,美国石油进口的费用将上升,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油价的冲击和通货膨胀还会加剧经济衰退。opec对石油产量的控制将持续1年半时间。

布什的战略家们可能会忽视上面的“坏结果”,而将赌注压在所谓石油市场的“好结果”上。他们设想,美国会短期内在伊拉克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石油设施完好无损、中东地区政治稳定、从而促进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的增加,这反过来对油价产生降价的压力。但是,伊拉克增加石油产量的速度可能被高估了,但一个比较合理的乐观估计,战后5年内伊拉克可能增加生产能力至每天400万桶。如果这种设成立,则其对其他地区石油供应的影响是促使油价在未来十年内每桶微降1美元。按每桶25美元的基价预测,可使美国石油进口的费用在未来 10年下降300亿美元。但这种所谓的“好结果”能否出现是令人怀疑的。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未来可能的美伊战争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战争能够刺激美国经济,从而将美国经济拖出下降的轨道。这点需要具体分析。在过去,美国参加的一些重大战争,的确推动过经济繁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的国防开支使美国gdp比珍珠港增加了 10%,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大萧条。又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经济也随着军事集结而不断扩张。但是,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国防开支只使美国 gdp增加了0.3%。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股票价格和消费信心产生了一个不利的心理反应,这些因素降低了消费支出,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支出,降低下商业投资,而国防支出并没能弥合这之间的差距。其结果是,这在最近的美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一个月,美国经济开始急剧衰退。未来可能的美伊战争直接的军事代价估计不会太大,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因素。1990-1991年下降的循环估计不会重现,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已经对战争作出了提前反应。自 2002年夏,美国股票市场下降了20%,美元已开始贬值,消费信心指数也处于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果能够速胜,那么战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很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如果战争进程不想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如战争起初阶段,进展缓慢,那么宏观经济还是会受到冲击的。可以想象,如果巨大的人员伤亡、持久的城市巷战、晚间新闻中血淋淋的图象、全球广泛的对美国政策的谴责、有关生化武器使用的谣言或事实、或大规模国内外的恐怖结合在一起,那么即使没有石油价格的冲击,美国宏观经济的反应也可能与1990-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后下降的情形非常相似,或者象911后那样急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战争陷入持久战困境,那么美国的 gdp增长将下降2到5个百分点,按今天的美元价格计算,约为2000亿到5000亿美元。

上述战争经济代价分析建立在“速胜战”和“持久战”两类情况之上的,这种分析讨论难免会流于简单化。事实上,各种情况的组合,会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果。如果把战争作为一个大的骰子,我们可以会转出花费约1200亿美元的“低代价”,也可能转出 16000亿美元的“高代价”。战争的最终代价将会停留在“低代价”和“高代价”之间的某一点上。

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并没认真去思考战争可能引起的经济代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布什并没有对未来战争的经济代价作出一个严肃认真的公共评估。如果不提供这些评估,美国公众和国会无法对战争的现实代价和利益作出准确全面的判断。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战后占领和维和、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的承诺,如果美国纳税人拒绝买单,而盟国又不肯支付,那么战争留给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将是堆积如山的碎石和满街愤怒的民众和暴徒。

其次,在军事上认真准备,但在经济上马虎草率。这在以往的战争和冲突中是经常可见的。自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美国的金融形势已严重恶化,从 2001年春到2002年秋,联邦预算已经恶化了3600亿美元,因此,即使是“速胜战”预算赤字也将堆成小山。

再次,布什如果取单边行动,将冒巨大的风险。军事上,没有广泛的与其他国家结成的联盟而发动进攻,可能会使军事行动更加困难,军费开支更加昂贵,同时也将给伊拉克***以某种希望,即其他国家会给予他帮助。由此,战争时间将延长。从政治角度看,单方面的军事行动,尤其是没有得到伊斯兰世界的支持,美国将冒激怒温和国家、引发激进国家公开挑战、在这些国家培育恐怖主义分子的风险。从法律的角度说,美国在没有得到国际法认可的情况下坚持自己推翻外国的权利,将严重破坏在国际金融,裁军,环境、防止核扩散,反恐等方面各种国际合作的基础。从经济角度看,单边行动意味着战争费用的大部分将由美国自己承担。

第四,战略家们可能迷惑于自己对伊斯兰世界和伊拉克人民对美国军事干涉的一厢情愿的反应。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就是伊拉克部队的忠诚和伊拉克军事***展开巴格达城市保卫战的意愿。此外,即使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主要的阿拉伯国家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但布什似乎仍然坚信,好象穆斯林都等待着萨达姆被推翻,然后上街跳舞庆贺,美国大兵在巴格达受到解放者般的欢迎而不被视为异教徒。但事实上反对力量比美国认为的要大的多,对美国的赞赏则没有想象的那样普遍。

最后,人们可能会感到一丝困惑,即布什为何要热衷于推倒萨达姆。与来自恐怖主义者清晰的危险相比,伊拉克并没有给美国带来迫在眉睫的威胁。伊拉克战争将在今后几年内占据美国有限的和工作重心,从而影响美国对其他麻烦地区,如北朝鲜或巴以冲突的处理能力。将很大一部分工作精力到伊拉克问题,而同时经济增长缓慢、财政赤字、合作治理危机和增长的卫生保健问题等将威胁美国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美国全神贯注于与伊拉克的战争,那么美国国内经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被忽视。

以上,我们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了未来可能爆发的美伊战争可能带来的经济代价、经济后果和其他方面的影响。战争的最后决策不是由经济学家作出的,但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考察问题的视角。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综合各种影响战争的因素后转动战争的骰子,如果停在“低代价”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停在“高代价”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当然,这是基于理性分析之上的,如果出了个不顾一切的战争狂人,则另当别论。

的政策

石油属不可替代的战略物资,一直为强权势力所觊觎,从发展上来看,只会越用越少.价格也会越来越高.从政治布局上看有美伊争端 。 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复杂,有供需之间的矛盾,有国际政治的因素,有产油国内的问题,总之,是综合作用的结果。牵动世界“神经”的美伊危机,由于伊拉克议会“建议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从昨天起再度急剧升级。同时布什表示,美国将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受此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再次出现上涨,引起全球投资者的极大关注。 伊拉克国民议会建议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 布什在白宫表示,一旦联合国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失败,美国就将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美国主要报纸最近引用官员的话说,国防部已动用多达25万人的军队,对伊拉克发起军事打击。在伊拉克面临美国军事打击的形势下,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期货价上涨72美分,达到每桶24.30美元。纽约交易市场美国轻质原油期货价上涨47美分,达到每桶26.25美元。相关国际股市下挫,美国道指收于8358点,下跌178点,纳指收于1319点,下跌40点。 对于国际油价的前景,目前众说纷纭,差距极大。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分析师预测,尽管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不会波及到中东其他地区,但是战争爆发后可能有“两周”油价会上涨。更令人不安的是,针对沙特阿拉伯石油基地的恐怖袭击将导致油价大涨,短期内甚至有可能达到每桶“100美元”。而沙特阿拉伯经济大臣表示,战争一旦打响,油价实际并不一定上涨,下跌同样“也有可能”。 目前的焦点似乎更集中于库存量方面。美国原油库存量增加110万桶,馏分油库存量包括取暖油在内减少60万桶,炼油厂开工率增加了0.5%。对于原油市场价格有一定的平抑作用。此前的美国原油库存量增加到190万桶时,原油价格仅仅下跌了81美分。当时,影响市场下跌的因素还有欧佩克超额生产及伊拉克石油出口量大增等。最近美国原油库存量只增加了110万桶,所以对市场的打压力量要相对弱一点,油价还有相当的上涨空间。 这些仅供你参考,属个人小分析。

 美国和加拿大油气安全战略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和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石油替代和节约,促进替代能源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十分有效的。

(1)《15年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

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汽车的普及,到70年代初期美国交通运输部门的石油消费量已经达到4.5亿吨,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53%,并且仍然保持着6%的增长速度在继续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在11年达到高峰,连续几年下降,国内石油消费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急剧上升,美国需要新的能源政策指导能源生产和消费。

15年9月国会通过了《15年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12月正式签署法案。美国实施该法案的目的是通过价格激励国内石油产量增长、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和改进汽车燃油效率。在改进汽车燃油效率方面,建立了《公司平均燃料经济(the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CAFE)标准,强制增加平均汽车燃油效率[107]。标准设置了两阶段的目标:18年公司平均燃油效率达到每加仑燃油行驶18英里里程,1985年达到每加仑燃油行驶27.5英里里程的目标。该法案实施后,汽车制造商生产和销售转向微型车和紧凑型汽车。17~1991年,新的微型汽车、小型汽车、紧凑型汽车和中型汽车的市场份额从 73%上升到 85%。相反,同一时期新的大型汽车的市场份额从 25%下降到14%[108]。

(2)《17年能源部组织法案》

在70年代前的20多年里,美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能源进口不断增加,因为没有综合性能源管理部门,对危机的应对显得十分迟缓。11年尼克松总统意识到,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改变,美国现在的能源挑战可能演变成能源危机。总统要求国会授权成立内阁级别的能源和自然部,负责能源政策和管理以及能源研究和开发。13年4月18日,尼克松总统注意到美国人口只有世界人口的6%,却消耗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能源,他预测在不远的将来美国就会面临能源短缺和价格上涨。总统再次呼吁建立内阁级别的能源和自然部,该提议被国会搁置。总统转为立即设立了负责白宫咨询的特别能源委员会和在各部门之间协调能源议题和分析的能源政策办公室。13年9月尼克松总统再次呼吁国会授权成立能源和自然部,不幸的是10月6日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因支持以色列而受到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造成能源短缺。13年12月尼克松总统又在白宫行政办公室中成立了联邦能源办公室,负责分配减少了的石油供应和控制石油价格。联邦能源办公室成立后就启动成立独立联邦能源管理部门的立法程序,13年9月和14年3月国会两院分别通过了成立一个过渡性办公室的法案,5月尼克松总统签署了成立联邦能源管理局临时机构的法律。联邦能源管理局负责能源信息和分析,石油分配和定价,战略石油储备,能源节约和能源石油效率等事项。法律规定该管理局只能存在两年,14年国会又通过立法,使该机构有效期延长到17年12月。14年福特继任总统后继续推动国家能源管理部门的重组,成立了能源研究和开发管理局和国家能源委员会[109]。16年选举,候选人卡特指责福特没有完整的国家能源政策,许诺继续进行联邦能源管理部门重组,建议成立内阁级别的能源部。卡特继任总统后给国会提交了国家能源,其中包括成立能源部的建议。

17年5月和6月国会两院分别通过了《17年能源部组织法案》,8月总统签署了法案。要求将联邦中与能源相关的职责统一到一个单一的、内阁级别的组织中。17年10月1日能源部正式成立,能源部合并了国家能源管理局与能源研究和开发管理局,农业部、商业部、交通部、住宅和城市发展部的相关功能也转移到能源部。内政部的电力市场管理功能和国防部的海军石油储备和油页岩储备项目也转移到新的能源部。能源部初期的职责只是制定综合能源政策和实施能源开发,80年代早期能源管理成为能源部的主要职责。目前能源部的职责是通过可靠的、可负担的和环境友好的能源多元化的供应和输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开发创新性的能源科学和技术,确保核武器库的安全可靠。

(3)《18年发电厂和工业燃料使用法案》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石油和天然气清洁低廉的价格,美国国内建设了许多以石油和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厂,石油和天然气在电厂燃料消费中的比例达到35%。电力部门的石油消费从60年代初的1200万吨迅速增长到13年7700万吨,几乎占到了当年美国石油消费总量10%。而且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威胁到国家的石油安全。

18年11月,国会通过了《18年发电厂和工业燃料使用法案》,目的是限制使用石油(包括油品)和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发电厂的建设,通过鼓励在发电厂使用煤炭和替代燃料,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法案实施以后,新建的发电厂都是以煤炭和核作为燃料的发电厂,原有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厂也保留为调节电网高峰和低谷的调峰发电场[108]。结果发电厂石油消费从18年高峰时的8700万吨下降到1985年的2390万吨,极大地减少了发电部门的石油消耗。

(4)《1981年取消石油价格和分配管制法案》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造成美圆贬值,美国经济出现衰退。10年总统签署《经济稳定法案》,旨在稳定价格、租金、工资、薪水、利率、股息和其他相关事项。建立优先使用和分配石油产品,包括进口石油,颁布确定工资、价格等水平的标准指南。同年,美国石油产量到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美国国内石油价格和石油进口被允许有大幅度的增加。12年美国开始出现原油短缺的征兆,虽然这年春天占美国三分之二石油产量的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石油产量达到了最大生产能力,但是当年仍然存在夏天的汽油短缺和冬天的燃料油短缺。13年4月美国取消了进口石油配额体系,改为通过进口许可费和关税体系管理进口石油。13年8月,美国开始对老油田生产的石油实行价格管制,其他石油不在管制范围之列。13年10月,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欧佩克的油价几乎涨了四倍,美国国内仍然维持着价格控制。为了应对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13年12月,《紧急石油分配法案》开始生效,同时根据该法案颁布了联邦能源管理行政法令。该法令对原油产量建立了两级价格机制,进行管制。15年,福特总统签署《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目的是通过价格激励国内石油生产、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和改善汽车燃油效率。法案再次提高了两类油价的水平,但与国际油价仍然有4~5美圆的差距。美国价格管制实施了大约10年时间,由于当时美国国内石油价格只相当于国际油价的一半,造成美国国内石油产量持续下降和勘探活动减缓。国内的低油价也变相地鼓励了石油消费,石油消费量在18年达到创纪录的高峰。

1981年1月,里根总统签署《解除石油价格和分配管制法案》,结束了对油价的控制。自70年代早期以来,第一次美国国内油价上升到世界市场水平。该法案也同时设置了分阶段放松对石油产品进口的控制。法案实施后,由于高油价,使许多老旧的、低效的小型炼油厂不再具有竞争力而被迫关闭。从1981年初到1985年,美国炼油厂数减少了101家,炼油能力减少了300万桶/每天[108]。由于美国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密切接轨,鼓励石油公司增加了在美国国内的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投资。高油价促进了阿拉斯加的石油勘探开发,提高了阿拉斯加的石油产量,极大地减少了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5)《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

1989年,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就任美国第41任总统,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为保护其在中东的石油利益而发起了对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战争导致伊拉克和科威特油田被毁,世界石油供应不足,石油危机后持续了5年的低油价再次迅速上涨。为了应对国内能源供给紧张和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总统要求能源部长制订综合性的国家能源战略,应对可能的能源危机。1991年2月能源部完成了国家能源战略草案,并把其中的核心内容提交给了国会作为能源政策立法的建议。1992年10月8日,国会通过了《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10月24日,总统签署了法案。

法案的目的是重建美国能源市场[110]。强制实施最小代用税免除,鼓励国内石油生产,增加国内石油产量;强制替代交通燃料,在交通部门减少石油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取暖和制冷部门的石油消费。法案要求和私人汽车使用替代燃料到2000年至少达到10%、到2010年达到30%,天然气、电、甲醇、乙醇和煤液化燃料都作为汽车中替代石油的燃料;强制对新的联邦建筑和新的有联邦背景的建筑设置新的能源效率标准,对商业和工业建筑也提出相应能源效率要求,目的是减少燃料油的消费;支持和鼓励各种增加石油供应和减少石油消费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预计到2020年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将不能满足本国30%的需求,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保证美国经济发展,美国制定了一系列能源安全政策,确立了能源战略目标,通过立法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加拿大的油气比较丰富,因此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的目标以能源供应自给为最终目标。

一、美国能源安全政策

1.美国的能源安全政策

美国能源战略目标有三个,其能源安全政策就是为实现这三个目标而制定的。

战略目标1:提高能源系统的效率——改进能源的生产能力,提高整体经济运行能力,同时保护环境并且巩固国家安全。如:支持富有竞争力和高效的电力系统,实行电力利用的重建、立法,发展先进的煤炭、天然气发电厂。改进现有的核发电设施;提高在运输业,工业和建筑业领域的用能效率。发展高效节能的运输业,工业和建筑业;用新/革新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战略目标2:确保能源中断时的安全——防止我们的经济受到外来供应中断和内部失控。如:降低美国在石油供应中断时的风险程度,稳定国内生产,保持战略储备油品的良好待命状态,进口渠道多样化,减轻消费;保证能源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能源反应能力。保证可靠的电力/天然气供应,炼油和应急能力。

战略目标3:促进能源生产和鼓励有利于健康和环境的利用——增进我们的健康和地方型、区域性及全球性环境保护。

能源是美国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美国致力于向能源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和能够负担得起的能源。

美国用的节能措施是:

1)对浪费汽油的汽车征税;

2)私人建筑进行隔热措施投资时减税。

2.现阶段美国能源安全的国内政策

(1)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

A.开发阿拉斯加禁区

阿拉斯加曾是美国最大产油区(“北坡”油田),1968年在这块北冰洋畔的荒滩地下发现了特大油田。17年6月20日第一批石油开始进入长达1290公里的输油管道流向美国大陆“下48州”。经过几十年的开,北坡油田进入开发后期,产量递减很大。

地质调查证明,除了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还有三个可供开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the National Petroleum Reserve-Alaska,简称NPR-A)、北极边远大陆架(the Arctic Outer Continental Shelf)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the 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简称ANWR)。NPR-A位于阿拉斯加北部布鲁克斯岭和北冰洋之间,预计石油储量为21亿桶,天然气储量为8.5万亿立方英尺。1999年克林顿决定出租NPR-A东北部地区后,现已签订133个租约,涉及范围达90万英亩。目前,勘探工作仍正紧张展开。作为联邦的石油储备区,NPR-A是为应付战争紧急需要储备的,探明后要把保留在地下。切尼提出的《国家能源政策》对此讳莫如深。

布什把开发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增加美国国内石油、天然气的重点。保护区总面积190万英亩,先开发2000英亩。最高产量可能达到100~130万桶/日,约为美国石油总产量的20%以上;若按目前的进口量计算,相当于美国从伊拉克进口石油46年。

B.开发美国西部石油天然气

据估计,美国石油剩余可储量仍比较丰富。美国土地分所有:联邦、州和私人。联邦在大陆48州拥有31%的土地(多位于美国西部)和全部大陆架。目前,这些地区提供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30%。这些地区拥有待开发的地下石油储量约41亿桶,天然气储量约167万亿立方英尺。但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和开发成本高,必须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把它们从地下开出来。

(2)强调发展核能的重要性

美国认为,解决今后20年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关键在于发展核能,这是解决美国电力供应的必由之路。

美国这个世界上最早发展核能的国家现在已远远落后于法国。对于美国朝野来说,发展核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三里岛事故(19年)发生后,联邦核能管理委员会(the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简称NRC)严格限制核能的发展,自此美国没有再建一座新核电站。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在美国再度引起恐慌。20世纪90年代,美国关闭了一些过了时的核电站,现存的103座核电站提供全国电力的20%。美国东北、南部和中西部地区10个州的核电站发电能力占这些州总发电能力的40%。

美认为自三里岛核事故以来,美国核工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系数已大为提高,核废料也将得到妥善处理,联邦积极发展核电站的条件已经成熟。

(3)继续发挥煤炭在电力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美国拥有发电厂5000座,总发电能力80万兆瓦,其中煤炭占50%以上。在中西部、东南部和西部的12个州,煤炭发电所占比重超过80%,天然气、水电和燃料油分别仅占16%、7%和3%左右。联邦能源部通过《洁净煤技术发展纲要》(Clean Coal Technology Program)的执行,在煤炭洁净化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报告预计美国今后10年电力需求量可能增加25%。为此,美国需要新建1300~1900个发电厂,平均每周新建一座。为了减少发电厂对国内有限的天然气的依赖,今后煤炭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煤电比重可能继续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上。

此外,美国还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提到一定日程上来,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但不在重点之列。

(4)改善和新建能源基础设施

A.修缮陈旧的输油和输气管道

美国输油管道遍布全国,总长度达200万英里,担负着全国大约66%的原油、汽油和其他油品的运输任务。然而管道大部分已经老化,既不安全也不符合环保要求,急需修缮。同时为了满足需求的增长,必须修建新的管道。报告提出新修管道38000英里。

阿拉斯加管道系统(the Trans-Alaska Pipeline System)基本上铺设在冻土地表面,由北向南纵贯阿拉斯加。每年经此管道输向美国大陆的石油占国内石油总产量的1/5。北坡油田的原油输入这条管道后,经太平洋沿岸的不冻港瓦尔迪兹装上油轮运往美国大陆本土。该管道由美国几家大石油公司投资兴建,所用土地部分由美国联邦提供,部分向阿拉斯加州租借,并由联邦和阿拉斯加州双方严格管理。双方就修建和管理这条管道的有关协议将于2004年期满,需要签订新协议。

美国国内生产的天然气几乎全部经输气管道到达用户,总输送能力约23万亿立方英尺。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增加50%,阿拉斯加北极地区是主要天然气储藏地之一。国内现有输气管道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必须新建。此外,连接加拿大的天然气管道也需要扩建。

B.改善和新建炼油厂

由于国内环保呼声高涨,联邦出台了清洁空气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增加了炼油厂成本。10年来大约已有50家炼油厂被迫关闭,每年靠扩建现有大炼油厂增加的炼油能力只有1%~2%,加之25年来国内没有兴建大型炼油厂,所以全国炼油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提高现有炼油厂的能力之外,还要兴建新的炼油厂。另外,还必须重新审查现有的有关环保、清洁空气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为新建炼油厂扫除不必要的障碍。布什已经要求各州放宽对新建炼油厂的环保限制。

(5)实施并增加战略石油储备

美国是第一个正式建立国家矿产战略储备的国家。1923年,哈丁下令建立了阿拉斯加国家的海军油储,以保障海军石油的安全供应。美国所建立的储备正是“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储备,防备战争时期供应中断,供国家非常时期使用”。

从经济上讲,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也有其必然性。美国石油仅有世界探明储量的3.2%,而消费量占全球的25%~28%。目前美国石油50%靠进口,预计到2010年其消费量的70%将依靠进口。而进入世界市场的原油,2/3以上来自中东、非洲和里海这些政治军事不安定地区,所以,储备石油可以保障供应、平抑油价,同时也保障其国家的综合安全。

为此,美国对战略性矿产品储备进行立法,于1946年制定了“重要战略物资储备法”,15年制定了“能源政策与保护法”。

1990年修订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规定:在严重的能源供应中断或美国在国际能源机构的义务所要求的情况下,由决定动用战略性石油储备,为保证战略性石油储备发挥最大效用,危机期间战略性石油储备的出售或分配通过竞价方式进行。该法对“严重的能源供应中断”定义如下:进口石油产品的供应中断或破坏活动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使得石油供应产生突发性的大范围的持续时间长的石油供应短缺,并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1992年修订法又规定,在存在以下情况时总统可认为能源供应严重中断:A.有紧急事态发生,且持续时间相当长,范围较广,造成原油供应量显著减少;B.因发生紧急事态,油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这种价格上涨可能会对国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在上述情况下,国际能源机构也没有启动“紧急石油分享系统”,但总统认为原油供应有可能因途径中断而造成供应不足,可以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

美国的储备制度是由四个购买物资法案组成的,即1946年的“战略物资储备法”、1950年的“国防生产法”、1954年的“农产品贸易扩大资助法”及1956年制定的“农业法”。美国的现行的储备制度可以追溯到1939年制定的“储备法”。美国的储备制度随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储备目标量和储备品种也在不断变化。

根据美国国会1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授权,美国国会确定了一个90天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初步目标,这一目标相当于5亿桶储备,19年这一储备目标被提高到7.5亿桶。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报告,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数量在1985年达到顶峰,相当于118天的净进口量。

美国国会《对能源政策与保护法》进行了多次修订,最重要的变化是战略性石油储备兼有了生产消费性石油储备所具有的调节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1990年的修正增加了附加授权,允许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石油短缺期间动用3000万桶石油储备,此外,立法还允许进行500万桶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销售实验。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由美国授权美国能源部、美国能源部化石燃料局、美国能源部战略性石油储备局负责战略性石油的建立、管理和维护,由能源部长领导下的负责能源的部长协助分管,通过3个办公室具体管理5个储备基地和一个中转基地。重要的政策和决策由总统作出,相关法律由国会通过,总统签署后颁布执行。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油储备(SPR),由能源部负责购买并储备原油;二是石油产地的储备,目前是在阿拉斯加北坡部分重要产油区,划出大片含油土地只探不,找到石油储量后就地封存,以备急需。

阿拉斯加国家油储:美国在阿拉斯加划出大片含油土地只探不,找到石油储量后就地封存,以备急需(主要是战争等紧急状态下石油的供应),即所谓的石油产地的储备。阿拉斯加国家油储是美国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第二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美国不仅要把战略石油储备作为应付国外石油中断的工具,也要把它作为备战用的“国防燃料储备”(National Defense Fuel Reserve)。

二、加拿大的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加拿大的油气丰富,因此,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的目标是着重构建开放的市场框架,加速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注重健康、安全和环保,着眼于的长期发展和利用。

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的目标

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目标是以能源自给为最终目标,将依靠进口石油的程度降到最低限,积极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合理利用能源。

为实现该目标,加拿大能源政策的措施主要是以适当的价格提供能源、保存能源,扩大勘察、开发,加强收集情报,促进各种燃料的相互替代,促进新的输送系统,在能源开发方面,加强加拿大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储备,供紧急时期使用。加拿大是国际能源署(IEA)的成员国,按照IEA的要求建立有应急石油储备,不过加拿大的石油储备全部为商业性的企业储备。目前储备规模为496亿桶(1998年9月),约相当于75天的需求量,所有储备均在公司手中,在宣布为紧急状态时,联邦根据“强制配给”有权管理公司拥有的储备。与业界协商确定紧急状态时储备规模的阀值。由于储备管理成本相当高,而且企业储备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己,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储备规模有所减少。